类风湿心脏病的症状
临床表现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由于心脏病变进行比较缓慢,临床表现 较少或较隐匿。学龄儿童的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心包炎较常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可发生数型类风湿性心脏损害,这类心脏病的发病率为类风湿病人的27~34%。心脏受损可呈下列形式的任何一种: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与瓣膜炎和冠状动脉炎。症状多发生在急性心包炎时,可有胸痛、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甚至偶有心包填塞。在严重关节强直性脊椎炎患者中,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在合并有尿道炎、结膜炎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除瓣膜受累外,还可引起心肌炎和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出现心源性昏厥。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一般瓣膜受累程度远较风湿性病变为轻,因而由此造成代偿性心脏肥大者亦很少见。后期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往往与合并活动性病变累及心肌有关,而非瓣膜病变的后果。 (一) 类风湿因子常呈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偶可升高,血沉增快,血清蛋白自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电泳显示IgG、IgA 和IgM增多。 (二)X线胸片检查一般心影不大,心包受累时可显示心包积液或缩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包积液或增厚,以及瓣膜受累。 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但在缓解症状方面如心包炎引起的胸痛可以试用。合并有缩窄性心包炎或心脏填塞者,可行心包切开术。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可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并发症 1.心功能不全(心衰):最常见,发生于50-75%的风心病患者,并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常由于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重体力劳动,妊娠及分娩等诱发。 2.心律失常:最常见为房颤,发生于30-40%风心病患者,尤其是左心房显著扩大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最多见。在房颤发生前,多先有房早,房扑或阵发性房颤,以后才转为持久性心房颤动。 3.呼吸道感染:由于长期肺郁血,易引起肺部感染,并进一步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4.栓塞(多以脑栓塞为主):约占5-10%。是风心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5.咯血:多见于二尖瓣病变,特别是二尖瓣狭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1.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心内膜炎最重要的措施。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疗程亦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而血培养反复阴性者,可凭经验按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大剂量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2周,同时作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除外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引起的感染。若无效,改用其他杀菌剂药物,如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感染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且疗程宜适当延长。
2.手术治疗
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
(1)瓣膜穿孔、破裂、腱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
(2)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
(3)并发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
(4)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