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一胎一般没问题,RH溶血,是rh阴性血女的怀阳性胎儿一胎时致敏,二胎在怀阳性会溶血。生RH阴性胎儿都不会溶血,少部分女性在RH阳性母亲体内致敏或输过阳性血一胎也会溶血,没致敏RH免疫蛋白95%人有效可使人不至敏,就可再生阳性胎儿,致敏了就无效,RH免疫蛋白是进口的所以要打要提前咨询医院,还有rh阴性血人太少,一般医院没血,要备血,以免大出血等意外
A型血有RH阴性吗?
血型系统之一,和ABO血型系统一样,各个血型系统呈并列穿插关系。就像是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一样,性别是男的人有可能是老人,也有可能是小孩;年龄十八的人有可能是男人,也有可能是女人。A型血的人有可能是RH阴性,也有可能是RH阳性;RH阳性的人,有可能是ABO任意一种。可以说是毫无关系的两个系统。而且除了这两个还有很多其他系统,只是因为这两个系统和临床输血紧密相关,所以会成为临床必查项目。
Rh是什么血型?
有看工作细胞就知道 ,红血球会携带氧气,并将其运送至我们身体里的所有细胞和组织里。如果我们在意外或是手术当中因故大量失血的话,便需要输血来补充失去的血液。
如果哪天有机会登上选美舞台,被问到愿望是什么的时候,与其回答世界和平,不如祝愿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血型吧!那更有机会获得满堂彩。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
这个世界还是不太和平,而人类的血型到底有几种,就算你排列组合每次都考一百分也很难全部参透。
不信?那就拿出你的纸笔,让我们先来聊聊血液类型是怎么一回事。
血型:一段爱与抗原的故事
如果你高中生物 (背)学得很好,一定会记得血型是由存在或缺失特定抗原来决定的。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ABO 血型系统来说吧,其抗原有四种,分别为:A、B、AB 。常见的表现型则为 O、A、B 和 AB(也就是以下这张我们在生物课本看到烂的表)。
抗原位在红血球表面,A 型是 A 抗原、B 型是 B 抗原、AB 型则是 A 与 B 抗原。而血浆中则存在着抗体,A 型有 B 抗体、B 型有 A 抗体、O 型则是 A 与 B 抗体。当抗体和抗原互配的时候(例:抗体 A 遇到抗原 A)血液会凝集、造成溶血现象。因此,红血球表面没有抗原的 O 型血可以比较广泛地输血给其他血型,但却无法接受其他血型的血。
觉得上面的内容有点复杂又有点熟悉吗?很正常,因为以上知识都跟着你我逝去的青春一起停留在我们的高中生物课本。而接下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ABO 血型系统中除了这四种常见的血型之外,其实还有数十种亚型。像是你可能有听过的「亚孟买型」,即是归属在ABO血型系统的亚型;亚孟买型在检测上因为不会跟抗A 和抗B 血清反应,所以常常被误认为O 型。那要怎么确定呢?
工作细胞宣传图
若哪一天何其有幸,我们的乡村剧可能会出现以下剧情:
AB 型的小明和A 型的小美生出了一个检测出来是O 型的宝宝,上高中生物课没有在打瞌睡的小明眉头一皱觉得案情不太单纯,这跟说好的遗传规则不一样啊!那时候的格子可不是画假的啊!难不成这跟小明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的隔壁邻居:O 型的小华有关吗?
这时身为生物学家的小美已经翻白眼翻到外太空了,自己被怀疑外遇就算了,怎么能不看泛科学呢?于是在去乡土剧御用的基因检测公司验 DNA 前,小美建议小明先往下做个 H 抗原的检测。由于 H 抗原是 A、B 抗原的前驱物,O 型亦有 H 抗原,所以如果检测没有反应的话,表示宝宝很可能是一万人左右仅一人有的亚孟买型。
答案揭晓,小明小美都是等位基因型为 (H/h),所以生出 (h/h) 不会产生 ABO 血型抗原、亚孟买型血型的孩子也是有可能的。遗传定律没有崩坏,乡村剧还让大家认识了 ABO 血型系统与亚孟买血型,这真的是科学大获全胜的一天啊!
— END —————————————————————
不过真实人生当然不会这么跌宕起伏,大多数的使用场景会在输血时发生,所以临床上输血前会先做检查,观察血液的凝集作用。
聪明的你大概也听过像是 Rh 血型系统、P 血型系统、米田堡血型系统等等,那这些其他血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看到所有血型的介绍吗? (敲碗)当然不可能!又不是在写论文(X)而且写上万字都写不完啊(O)为什么?
在国际输血协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中登录的血型系统高达 36 种,其中涉及的抗原数量超过三百种。回想一下:刚刚讲得天花乱坠的 ABO 血型系统是由 4 种抗原所调控,再往下展开还有我们也常听到的 Rh 血型系统,可是有高达 55 种抗原呢(灿笑)!
所以就让我们来转移一下话题
聊聊血型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
虽然还没农历七月,但让我们先来说说惊悚的故事:你知道吗? (所长口音)在血型还没被发现的一百多年前,红酒、牛奶、水银、尿液、唾液或是动物的血液都曾被医界拿来输给失血过多的病人喔。 (抖)
当时就算是用人血输血,成败似乎也完全靠运气,而且往往很容易致命。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光是听到就觉得崩溃不知道这是在干嘛,对当时的人来说也一定觉得很崩溃:都用人血了,到底为何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不行?
1900 年奥地利大学的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 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在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血型」的概念,他将人类血型分为A、B、C 三种,而这就是ABO血型系统的前身(AB 型是后来才被发现)。这项成果刚发表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错误的输血方式甚至还在持续进行……),直到后来,人们理解到这是一种免疫现象,同时有科学家陆续建立了临床鉴定的方法,相关的应用以及研究才逐渐开展了起来。
奥地利面额 1000 先令
兰德施泰纳不只发现了 ABO 血型系统,之后也与其他科学家协力发现了 MNS 血型系统、Rh 血型系统等等。血型系统的发现在医学上是非常重大的发现,这大大地提升了外科手术成功的机率。兰德施泰纳于 1930 年以人类血型的发现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外,在改用欧元前,奥地利面额 1000 先令的钞票上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捐血一袋到救人一命之间的距离,能不能更近?
尽管各国的血型分布不尽相同,但几乎能让所有血型使用的O 型血仍然是最泛用的;既然我们都知道其他血型和O 型血之间的差异,有没有可能将其他血型的血液变为O 型血呢?
去年年中(2018/8/20) 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研究员在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中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总体基因学(metagenomics ) 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酵素,能用来去除红血球表面的A 抗原和B 抗原,让血液成为泛用的O 型血。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利用酵素去除血球表面抗原以期能开发通用血型。早在 1990 年代,已有技术能利用糖苷水解酶去除 B 型血液上的抗原,只是成果的泛用性仍然相当局限。
本次的研究团队一开始是从蚊子、水蛭等会摄食血液的动物身上采集 DNA,并试图分离出新的酵素。不过后来,他们转而利用总体基因学技术分析人类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而发现微生物所分泌的酵素相当合乎所需,可以用来去除特异性抗原,把A 型和B 型血液细胞变成通用O 型血。更棒的是,其效率比过去发现的其他酵素效率还要来得高上许多。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细菌需分解含有单糖的人体肠壁粘蛋白 (mucins),而其结构非常类似血液细胞的抗原。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表示:目前尚需要继续大规模测试分离的酵素,找出最佳的候选酵素后再进行临床试验。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只要每年有稳定的捐血量……那我们就没必要在意泛用血型,反正捐的人多,想要什么型都行?
话是不能这么说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每年1.125亿次献血总量中,超过一半来自总人口占世界人口19%的高收入国家。其中,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达4.54%,中等收入国家达1.01%,现在中国只是初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也刚好达到WHO推荐的1%的标准。
虽然我们目前捐血、供血情况尚算稳定,血液品质也不错,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使输血量降低。但泛用血液血型以及人造血的研究发展,仍是有其必要性。因为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全然是要取代天然血液,而是希冀能解决天然血液在使用上的一些问题以及限制:例如降低传染疾病之风险、免除输血前的相合试验、使细胞较稳定可以长期储存等等。就让我们等待,并心怀希望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