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常见疾病防治:
(1) 禽白痢禽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 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鹑,是禽类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给养鹑禽业带来 较大损失。以2〜3周龄幼鹑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高。初生3〜4天即 可发病,传播迅速。患禽白痢的幼鹑精神萎靡,嗜眠怕冷状,翅膀下 垂,眼睛闭合,缩颈,常常躲在暗处呆立不动,食欲消失,羽毛蓬 乱,并且排出一种黄白色或白色的浆糊状粪便。
肛门周围的胎毛常沾 有粪便,有时肛门被粪堵塞,排粪时常发生“吱吱”的尖叫声。肛门 露在外面一伸一缩。急症者即日死亡,解剖时,可见尿道肥大,充满 白色的尿液。本病的预防目前仍无疫苗可用,虽药物可以预防和治 疗,但治疗后的禽仍可长期带菌,并经蛋传播。
消灭带菌鹑是预防本 病的重要环节。同时结合搞好孵化、育雏的消毒卫生工作,积极建立 和培育无白痢的种鹑群。幼鹑出壳后,可用高锰酸钾、氟哌酸或环丙 杀星饮水,以及使用一些中草药制剂等可有效地预防禽白痢的发生。 发现禽白痢病鹑后,就要及时对鹑笼、料槽、水槽等用具冲洗干净并 在太阳下晒干,进行消毒灭菌,加热到40°C的甲酚皂100倍稀释液和二甲苯90倍稀释液混合后,可在内杀死雏白痢菌,消毒效果好。
本病用多种药物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如氟哌酸、环丙杀星、恩诺杀星 等。但只能减少或缓解禽群的发病和死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细菌。
(2) 禽霍乱禽霍乱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 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鹌鹑、雉鸡、珍珠鸡、鹧鸪等禽类的一种接触 性传染病,是危害我国养禽业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鹑体温升高,羽 毛蓬乱,翅膀下垂,头常藏于翅内。呼吸困难,常发出咯咯声,口鼻 流出黏液,并排出黄绿色有恶臭气味稀粪。剖检可见突然死亡者病变 不明显,只见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病程稍长者,可看到口腔和鼻孔 内充满黏液,脏器充血,尤其肝脏,呈红黄色,边缘钝圆,有针尖大 至粟粒大小黄色或白色坏死灶。
母禽卵巢变性坏死。多杀性巴氏杆菌 为条件性致病菌,加强伺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鹑舍及环境定期 消毒,定期注射疫苗能对本病产生遏制作用。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是控制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不进行疫苗接种的禽场更为 重要。一旦发病,除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外,应立即应用抗生素进 行大群治疗。
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可用禽霍乱高免血清治疗,疗效较好。
(3) 啄癖啄癖是各种年龄、品种的鹌鹑的一种异常嗜好,表现 为鹑间相互琢食对方身体而造成损害。啄癖病因较复杂,‘目前人们认 为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养密度过大,槽位、饮水器不足,光刺激过 强,育雏室温度高,空气污浊等)和饲料营养缺乏(饲料中营养物质 缺乏,尤其能量和蛋白质的缺乏。
雏禽满足不了营养物质的需要,可 能通过采食其他东西来满足需要,就可能发生啄羽、啄趾。此外,饲 料中硫、铜等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单一日粮等)以及疾病(代谢 疾病和肠道疾病引起禽营养吸收差满足不了营养需要,外伤造成出 血,体外寄生虫病刺激皮肤等)等是造成啄癖的主要原因。
啄癖类型有啄羽癖、啄肛癖,此外还有啄趾癖、啄鱗癖等,是现代养禽业中的 常见现象。预防本病的切实可行措施是正确断喙,使其从小就不出现 啄癖现象。一旦发生啄癖要认真检查发生原因,尽力排除,尽可能把 受伤禽隔离,伤处涂紫药水。啄肛严重时,把产蛋禽肛门涂上紫药水。
对已形成啄癖的要重新断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