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常见疾病防治
(1) 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烂皮病。该主要出现于高密度养 鳖池中,一般水温20°C以上即可流行,且水温越高,流行越严重,7 月底8月初是发病高峰期,控温养殖时全年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 100〜500g的鳖。病鳖初期出现小块灰白色小烂斑,后可发展到全身 体表,如脚趾、头颈、背腹部。
发炎处皮肤组织逐渐坏死,严重时皮 肤呈膜状脱落,病皮为白色或淡黄色,骨骼外露,四肢烂掉、爪脱 落。剖检后可见心脏肿大、腹水多、肝呈大理石状,肿大质脆。为预 防本病,放养前养殖池应用生石灰消毒,伺养过程中经常保持水质清 新。发病池彻底换水,并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患病鳌应隔离单养,可 每隔5〜6天用2mg/kg漂白粉液药浴1次,经一个月治疗痊愈后可放回原池。
(2) 肿脖子病本病病原为气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 大多因环境的突然剧烈变化而引起。病鳖颈部肿胀、发红。但一般外 部无损伤与溃烂现象。由于脖子肿胀严重,不能自如伸缩和转弯,在 池中有时呈不协调式昂头斜爬或头往后仰。发病后大多停食,不肯下 水,常滞留在食台或池岸边。
剖检可见消化道、咽腔黏膜出血,肝胆 肿大,肺呈压迫性出血,故严重的有鼻孔出血泡症状。发现病鳖后严 格隔离,养殖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病重时连续泼洒两 次,隔天泼第二次;患病鳖可用金霉素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在后 腿基部与腹甲之间进行肌内注射治疗。
(3) 穿孔病又称洞穴病、烂甲病。本病病原为产气单胞菌属 多种病原菌引发,也有人认为是伺料腐败、营养不良以及水质恶化 所致,5〜7月份是流行高峰期,主要危害成鳖。病鳖大多背腹有 圆点或块状黄色渗出物堆积,有的呈豆渣状,挖去渗出物后可见较 深洞穴状病灶。
死亡后剖检可见背腹甲严重穿孔,感染的内脏大多 变性坏死,特别是穿透背甲时,肺脏肿大,肺泡充水并呈紫黑色, 有的则呈黄色,气管内有较多的淤血样黏液。发现患病鳖后应立即 隔离治疗。首先把病灶上的渗出堆积清除,并用盐水冲洗病灶,然 后用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涂抹患处,敷药后应用暴晒过的沙子 热敷。
(4) 白斑病又称毛霉病、白霉病,是二种寄生性的真菌病, 病原为毛霉菌科中的毛霉菌,本病以4〜6月和9〜10月最流行。 患病鳖甲上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患 病鳖食欲减弱,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当毛霉菌寄生到咽 喉时会影响稚、幼鳖的呼吸而引起死亡。
防治本病可全池遍洒食盐 和小苏打合剂(1:1),使水体浓度达0。1%;或用10mg/gg漂白 粉溶液药浴患病鳖4小时或用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使浓度达到 1mg/kg。也可将患病鳘置于阳光下30〜60分钟,每天一次,反复 数次。
(5) 脂肝病又称黄肝病,脂肪肝。
多因长期投喂超量的植物油 或含脂量高的动物性伺料及配合伺料引起。病鳖大多体厚裙边窄薄, 四肢失调性表肿胀,行动迟缓;成鳖前期生长快,后期慢;种鳖产卵与受精率降低,有的甚至不产卵。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并有无数淡黄色 的脂肪小滴。发现患病鳖后立即停喂植物油以及高脂类饲料,停食3 天。
病鳖隔离稀养并提高环境温度到30〜31°C,以增加其活动,加 快体内脂肪代谢,3天后开始投喂些低脂肪的鲜活动物性饲料和菜汁 为主的配合饲料。伺料中添加维生素E、硒元素添加剂。平时应加强 饲养管理,杜绝伺喂变质饲料或超脂标准的饲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