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健养生的根本是祛除疾病因素
一、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长生命
健康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减缓衰老、拥有健康、颐养生命、去除疾病因素,从而达到全长生命目的的一些活动。
健康养生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基础,理论基于古代精华医学,衍生出多行派养生术:中医养生术、儒家养生术、道家养生术、佛家养生术、大内养生术、民间养生术、弥宗养生术等等流派,古代好多王侯富贾为长生不老不惜以命试法。
健康养生重在肌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调节,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清除人体内的致病因素或可能会成为和变化成为的致病因素,不给疾病得以滋养发生的机会,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1、身体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先进的保健实践经验,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2、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避寒暑、节饮食、和喜怒”是养生方法的基本概括,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侵入。《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健康养生的基本要求。中华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其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脉络畅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是人体养生的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二、悠久淳厚的中华养生思想
世界文化起源于东方,英国有个聪明的博士曾经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至于远东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思想的技术贡献,直到今天仍然被云雾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这说明中华祖先所发明的科学思想,到现在还没有人可以彻底理解和研究透。中华养生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研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的整体养生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国自然医学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生存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宇宙中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要随着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唯一强调的是阴阳平衡,以保健康。
第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要注意精神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求索神农智慧》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三、养生的因素
养生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养生贵在养德。
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传统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有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保持脉络的畅通。
决定人生死的根本因素是自己身体中有着免疫、自愈和修复再造功能的脉络,脉络就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 有经路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全身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有重要代表意义的两条经脉是任督二脉,是主导人体生死的核心脉络,是维持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枢纽。
人体脉络的品质决定生存的时期和质量,就是说脉络的品质越好的人生存的时期就越长且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就越好;脉络的品质和个人的整体因素有关,包括生存的地区、条件、身体的遗传基因状态条件等和个体有关系的所有因素;脉络品质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相对关系,但不是决对的关系,也就是说,有的人身体素质好,脉络的运行状态也好,也有的人身体素质好,但脉络的运行状态却不一定就好,身体弱的人,脉络也不一定就差。人体的脉络分里、中、外三层,运行(通畅程度)的状态也相对的有好、中、差之分。《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足见脉络是健康保健的基本。
脉络“决生死,医百病”,气血运行是人体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人体的脉络是精气和血液运行的通道,其通畅程度决定人体的生死状况,人体虽然有强大的我们还没有研究透的自愈能力,但一旦脉络不通了,这强大的自愈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发挥,疾病就会主导人体,健康的含义也就不存在了,脉络通畅了,也就祛除了人体所有的疾病。在相对的理论来讲:虽然有的人生病了,存在脉络不通的状态,但相对这个生病的人体来说,他还是个均衡体,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他还在生存,只是健康的质量有了改变。
养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运动包括工作和生活运动两方面,人是不可能没有运动的,生命活动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生理功能运转过程,所以为更好的保持脉络的畅通和肌体机能的正常,适量运动必不可少,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适当有规律不过劳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体达到强健筋骨,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养生的第四个关键因素: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思想意思、精神和稳定的情绪,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异常波动,和情感不稳定。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延年的作用。
养生的第五个关键因素:健康、平衡的饮食。
健康平衡的饮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养生的第六个关键因素:预防疾病。
预防疾病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有效的调动调节身体抵御疾病的免疫能力,正确疏通脉络,合理或者尽可能的少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全长生命,颐养天年的目的。
四、养生的方法
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进行适量不过劳的活动,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
顺性情
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试验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五、养生的主要方式
中华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是最基本最切实最全面的养护生命的根本方法。
其他的分类养生方式还有: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