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飞机外出,那种大型客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只是由于机舱这种密封环境里氧气含量较少,体内水分随汗液蒸发后,心脏病患者容易陷入缺水状态,所以注意补充水分即可,但不要喝酒。再一个,经济舱座位的空间较窄,身体长时间不活动,下半身血液容易滞流,为了防止血栓引发肺栓塞,尽量多活动腿部。飞机上提供的食品大多含有很高的脂肪和热量,如果不是很饿,尽量不吃或者少吃。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出行前和后都应该充分休息。
登机前的机场通道有的很长,重症患者可以请机场工作人员帮忙。乘机时可以随身携带病历卡,将自身情况、疾病名称、血压、服药情况等写上,出国旅行时最好使用英文写好,做好准备功课,有备无患。
一旦发病,立即服药,并求救于乘务员。当患者丧失意识、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飞机上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立即使用进行抢救。
作为一名奋战在急救一线多年的急救工作者,我曾倡议并且多次呼吁国家出台一项法规,要求所有商务飞机中配备AED这个救命神器,希望这个美好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哈尔滨摩托车司机与的哥起争执心脏病发身亡,心脏病患者该如何管控情绪?冠心病发作该如何急救?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说的是哈尔滨摩托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起争执,心脏病发身亡的事情,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里张大夫提醒大家:出门在外,千万不要轻易与别人吵架,因为你怎么知道那个人是不是有冠心病等严重心脏疾病呢?那么,猝死与情绪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张大夫来说一说。
说到猝死,心脏内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大部分猝死是心源性原因,比如说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等。而那些精神压力巨大的人群,比如说白领人群、创业者等等,又是猝死的重灾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张大夫给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有研究显示,猝死通常是一系应激事件链索中的最后一环。美国相关研究发现,通过仔细调查猝死者生前的生存环境,可以发现大部分猝死者生前都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精神异常,比如说紧张、忧郁、悲观、心事重重。造成这些情绪的具体原因五花八门,很多是因为家中缺乏关爱,如离异或失和。研究还显示:在死前不久,有一半男子曾陷入极度忧郁,另一半人则变得易怒、焦虑或过分好斗。发生于死者生命最后一个月间的另一类常见事件是:工作或居住环境的剧变—有些变得更好,而大部分是变得更坏引起的。
很多研究显示,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经历和不良情绪导致我们发生疾病,甚至猝死。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精神免疫学”。“精神免疫学”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人体抗病能力减退的并非是那些漂浮于我们四周的种种致病因子,而在于自身的内心深处情绪的变化。“精神免疫学”就是让我们认识到精神、肉体两者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体存在的。有了这种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就能对那些使我们发病的不良情绪加以遏制,同时积极培养那些正能量的情绪。
最后,张大夫建议大家正确认识猝死和自我情绪的关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为猝死创造条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