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措施如下:管理传染源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精神和生活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及早治疗。 与病人接触者应进行医学检查和其它预防措施。 幼儿园幼儿缺席应及早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要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人,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 对传染疾病的动物,无价值者,可以杀灭,有的可施行隔离和治疗。 切断传染途径 对肠道传染病着重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用具消毒、个人卫生等措施。 对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为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对以昆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可采用药物或其它措施防虫、杀虫、驱虫。保护易感者适当锻炼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加强营养,劳逸结合。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小儿免疫力。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同病人接触,必要时可预防服药,如接触猩红热可服磺胺类药物等。
学前儿童的情绪有哪些共同点?怎样预防?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
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1]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 孩子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露自己的情绪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表现都比较外露,可是有些孩子的表现比较隐蔽,需要父母自己观察发现。 当孩子内心紧张时,会用手紧紧地抓住成人的手,或者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或面临困境时,他们也许会表现为退缩,不参加活动,也许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以示反抗。往往越是不自信的孩子越容易采用哭叫或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 焦虑,不安。安孩子有时会采用一种习惯性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是吮手指头。
吮手指是一种征兆,它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以及需要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的愿望。此外,还有咬指甲、吮衣角,甚至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等行为,都与孩子情绪紧张、内心焦虑、寻求满足有关。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行为是孩子喜欢抱着一样东西睡觉,如抱着一只玩具熊、抱着一只枕头、抱着一本书等,这也与孩子内心焦虑有关。
成人所提供的任务,应是儿童力所能及的,难度不能太大,否则,儿童只能一次次的失败,只能体验到受挫感、失落感、无能感,最终导致自卑感的产生。当儿童完成任务后,成人应及时给予表扬,对其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成果及时进行反馈,以增强其成功的快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师则可以提出统一的集体活动或学习任务,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进来;也可在集体中对每个或每组儿童提出不同的任务。比如游戏活动中,可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任务:对于经常不能坚持到底的幼儿先要求他坚持十分钟,下次要求十二分钟;对于经常不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则先要求他和成人一起放回,然后让他经人提示后放回,最后不经他人提示便放回。
教师可配合采用一些强化措施,如代币方案。代币方案先规定这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积极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比如每次完成任务,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当积累到十朵花时,就可以换回一个布娃娃或一本画书。
另外,成人要经常性的给儿童提出具体的任务,并让儿童去完成,这样儿童才会经常体验到在活动中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才会增强自信心。 提供环境,让幼儿学会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很多,儿童有时出现孤独、悲伤、焦虑、愤怒、惧怕、忧愁,或者精力过剩而多动、搞破坏等情绪,成人必须认识到儿童产生这些不良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为正常的。
而不良的情绪一经产生并达到一定强度时,人便处于一种困扰或骚乱状态,如果不加以宣泄,长期下去,便会引起生理或心理疾病。因此,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克服不良情绪,让幼儿宣泄,减轻幼儿的身心负荷,让他们掌握一些恰当的情绪宣泄的方式。 情绪宣泄有多种途径,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来发泄情感,也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发泄情感。
成人要为儿童创设良好情绪宣泄的环境,如设置安静的“悄悄话”角或“情绪角”等,孤独时儿童可以在这里自由表白;悲伤时可以拿起玩具电话与心中的对象轻轻诉说或尽情哭泣;愤怒时可以对着想象中的人或物舞动胳膊大声喊叫等,使儿童得以控制自己侵犯他人的冲动。
如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可以扔、打、摔的物品(如棉手套、软体玩具、靠垫、沙包、靶子等),使儿童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发泄情绪,想打人时可以戴上手套击打玩具,或用沙包击靶子,或在垫子上翻滚等。这样使其积累的发散到其他地方,情绪发泄对象转移到替代物上,情绪宣泄就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再如通过绘画、手工、唱歌、跳舞、讲故事等,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到轻松。经常播放各种风格、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儿童随意任意跳舞大声唱歌,提供多种绘画、手工用具等让幼儿把情感不自觉地投射到客体上,进行自我情感表达。艺术就是情感,艺术的手段,不仅能让儿童的情感得到宣泄、抚慰,也为儿童将其情感纳入了创造了渠道。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或小组游戏让幼儿宣泄,比如老鹰捉小鸡的体育游戏、集体语言游戏等,同样可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 等儿童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给予安慰、解释、说理、有针对性的教育,给儿童提供必要的知识等,又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宣泄法和认知提高法结合使用,既能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逐渐平静下来,又能对儿童的内在认知因素进行改变,为今后情绪的良好发展逐步奠定基础。
总之,成人应在充分了解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等各种交往情境,灵活运用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认知提高法、合理宣泄法等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使儿童逐步学会自我调控,让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