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泌尿系统的疾病有哪些?

泌尿系感染(ru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症状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1.小儿易于发生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加上局部防卫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是如此。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下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前者较成人多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在圈套医疗中心伴尿道畸形者可占总尿路感染的25%~50%。


  (3)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简称尿返流):婴幼儿期常见。国外介绍患泌尿系感染10岁以下小儿中,35%~60%有尿返流,但国内报道例数很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壁内走行,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关闭,尿液不能返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致返流。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尿返流的危害在于导致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返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轻度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返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返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致病菌
  80%~90%由肠道杆菌致病。在首发的原发性尿感病例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引起。人急性肾盂肾炎的儿童分离出的大肠杆菌90%以上是P伞状菌株,且认为P伞(P-fimbriae)的粘着性是微生物上行的原因。治疗不彻底或伴尿路结构异常者,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可致反复感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有时由于抗生素的作用,细菌产生变变异,细胞膜破裂,不能保持原有状态,但在肾脏髓质高渗环境中仍可继续生存,如停药过早,细菌恢复原状仍可致病。且此菌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只在高渗性、有营养的培养基才生长,故对慢性肾盂肾炎经治疗临床症状不见好转,而尿培养反复阴性者,应同时作高渗培养,明确病原。

3.感染途径
  ①上行感染多见于女孩;


  ②血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脓疱病、肺炎、败血症病程中;


  ③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邻接器官或组织直接波及所致;


  ④尿路器械检查也可马为感染途径。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急忙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排尿时哭闹,悄频或有顽固性尿布疹应想到本病。偶可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多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多较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扣击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肿多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肾功能。如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或有尿路梗阻、畸形等其它因素者可转为慢性。

2.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病儿多合并悄返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

编辑本段并发症 1.肾积脓
  肾积脓又称脓肾(pyonephrosis),是指化脓性感染引起肾实质广泛的破坏形成脓腔。它多并发于感染性肾积水、肾结石及肾盂肾炎,尤以伴有尿路梗阻性病变时更易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脓尿及全身消耗症状,如易疲乏、无力、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贫血以及发热等。有时由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极度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在后期可以没有泌尿系症状,而主要表现为腰部肿物。但仔细询问可以查出过去有泌尿系感染的病史。静脉肾盂造影显示患侧肾功能丧失,超声波检查可查出囊性肿物。应用抗生素及输血等治疗改进一般情况后,可以进行肾切除术。由于肾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及瘢痕化,一般的肾切除术有时会遇到很大困难而需化包膜下肾切除术。

2.肾周炎
  肾周炎(perinnephritis)又称肾周脓肿,在儿科虽不多见,但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的部位在肾周围的脂肪组织,多为单侧性。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由它处病灶通过血流、淋巴而达肾周围,尤以皮肤感染常为原发病灶,亦可由肾实质感染直接播及肾周围组织。症状轻征不一,重者起病即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腰痛及上腹痛,有时疼痛可牵及腹壁或下肢。病变刺激腰大肌,引起腰大肌痉挛而使髋关节屈曲,因而下肢不能伸直。血白细胞增高,而尿常规检查往往正常。当本病与肾盂炎同时存在时,还会有尿频及脓尿等症状。


  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帮助较大、X线检查虽不能决定诊断,但有很大帮助。肾和腰大肌影像不清、脊柱向患侧弯曲,在呼吸时作肾盂造影可见肾脏固定不动。治疗主要为抗菌药物配合局部热敷或药敷及液体补充等,如有脓形成,经穿刺证实后可切开引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