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春季传染病有哪些?

一,传染病防治基本概念
1,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的特点:
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
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6)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7)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A、病人
B、病原携带者
C、受感染的动物
(一)传染源
1,病人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
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1)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至入侵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或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直接接触进人易感者体内的过程.
主要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易感个体(或免疫个体)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水平.
人群易感水平可以用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
具有免疫力的人口大量迁入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
2,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
新出生婴儿增加
易感人口的大量迁入
免疫人口的免疫力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大量死亡
三,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降低人群易感性
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常见伴随症状
1,发热
2,皮疹
3,头痛,呕吐
4,腹泻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
1,流感:发病之日起一周.
2,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一般为腮腺肿胀后9天.
3,水痘:隔离至所有水疱结痂脱落,一般为出疹后10天.
4,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再延长5天.
5,甲肝:发病后1个月.
6,红眼病:隔离至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
常见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日期:
1,流感:一周.
2,流行性腮腺炎:三周.
3,水痘:三周.
4,甲肝:1个月.
5,麻疹:三周.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依不同传播途途径的传染病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期间暂停聚会和集体活动.
保持居室开窗通风.
空气和污染物体消毒.
健康教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面对他人咳嗽等.
肠道传染病
加强饮用水管理
粪便无害化处理
加强食品管理
消毒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免疫预防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健康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