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秋季腹泻怎样才能治的快?

儿童秋季腹泻怎样才能治的快?

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尤以周岁内的婴儿为多见。其起病原因往往是乳食不节、喂养不当及季节更换,寒暖失常,外邪侵袭等。临床表现以身热不解,呕吐腹泻,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泡沫及黏液,小便短少色赤,泄泻无度,病势急剧,常有严重脱水征及电解质紊乱等危象。

药物制作

丁香、肉桂各9g,五倍子12g ,白胡椒5g,石榴皮20g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

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如何预防秋季腹泻?

腹泻是婴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 。通常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大便若干次,酸性、金黄色糊状便;人工喂养的婴儿每天大便1~2次,淡黄色、臭、成形大便。若小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于每天四次),性状改变或出现稀水便,粘液脓血便,多考虑小儿腹泻。

引起婴儿腹泻的原因很多,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有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主要由肠道细菌或病菌感染引起。肠道外感染可因中耳炎、肺炎、肾盂肾炎等疾病,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婴幼儿腹泻多是由饮食不当和护理不周以及气候改变、过冷过热等原因诱发的。

要预防和护理好腹泻的小儿,最好进行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饮用清洁水,搞好小儿及家庭卫生,如便后用温水洗臀部并拭干,涂淡鱼肝油保护皮肤,进行预防接种等。一旦发生腹泻应循家庭治疗三条原则:(1)给孩子喂多量的液体以防脱水;(2)继续给孩子喂食,尤其是母乳喂养;(3)如不见好转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首先,母亲要学会给腹泻小儿配制米汤电解质口服液(米汤加果汁、菜汁、盐、糖等)。用米汤补液预防脱水。其方法是:取磨碎米粉25克,磨碎食盐1.75克,加入500毫升清洁水中煮5~8分钟。待凉后给小儿食用,饮用时不应加入牛奶、汤、果汁或其他饮料。要现配现饮,不能饮用过夜的液体。应该用勺、杯子喂食,每隔1~2分钟喂一勺,如果吐了,等10分钟再继续喂,而且要慢慢地喂。用理为每次排稀便后给小于2岁的患儿喂50~100毫升,大于2岁的患儿饮100~200毫升。

其次,要明确给腹泻小儿继续喂食的重要性。腹泻时,大量的营养物质被丢失,加之患儿此时进食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母亲要坚持给小儿喂奶与喂食,以保证他们的营养需要,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若小儿有大便次数增多、便中有血、严重口渴、发热、反复呕吐不能吃喝、病情不见好转等症状之一者,母亲应带患儿去医院诊治。患儿有脓血便伴或不断高热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抗菌素治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