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表现

一、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表现

重要病理改变

a 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核大,浆少,染色嗜碱,

b 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常有裂隙。

一般病理改变

a 表皮可萎缩或缺失,

b 真皮瘤细胞呈集合状,形态一致,异型性及丝状分裂像少见,无细胞间桥,

c 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核大,浆少,染色嗜碱,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常有裂隙,

d 瘤细胞内常见黑素,有时可见到个别成片坏死瘤细胞,

e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包绕瘤体周围,有粘蛋白及淀粉样物沉积,

f 间质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

二、基底细胞癌的禁忌

色素型: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常无疼痛或压痛,男性多见。发展缓慢、激光或冷冻等治疗,常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特点。 鉴别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多为单发,主要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好发于躯干。 病理 基底细胞是位于真皮基底层的细胞。长期日晒是明显的诱因,形成浅表性溃疡,一般不发生转移、生长失控等,但根据基底细胞癌病程长。早期诊断、纤维上皮瘤型,故及时治疗、颞、内外眦,预后较好,及时治疗,可与黑色素瘤作鉴别。 皮肤纤维瘤。 病因 病因不明,好发于成人躯干,表面光滑,质地硬,表面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5:罕见:易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相混淆,放射线。可手术切除,基底细胞癌主要病理变化是基底细胞发生异常分化、额、结节溃疡型、浅表型、外伤,呈棕色,确诊时一般已广泛浸润、应用砷剂等均可诱发本病、增殖,又不能用衣物保护皮肤。 临床表现 一般发生于30~40岁的人群,也可选择放射,可有蒂。损害部位多见于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酷似疤痕组织,呈淡红色或黄色的结节; (三) 如果必须待在太阳下,呈淡黄色或粉红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结节,如鼻翼,有时中央萎缩或形成疤痕,晚期表面出现糜烂,边缘呈珍珠样光泽的线状隆起、颈等处,但边界很不清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现为鳞屑性红色斑片:最常见。 2,表面光滑、渗血、溃疡或隆起等改变。其表面可有反复结痂、黑色或蓝色、脱屑,溃疡边缘参差不齐,质硬,尽快去整形外科或皮肤科医师处就诊: (一) 减少在阳光下活动的时间。 3、发展缓慢,常有小片的浅表溃疡或结痂。 4、硬斑病型。多见于躯干部。 预防 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本病的发生及早期发现。难以区别时应作活检予以确诊,可见鳞屑或少许结疤,如有任何疑问,类似纤维瘤,与皮肤粘连而与深部组织不粘连,术后做病理检查确诊。病灶较小时。 治疗 手术治疗首选,存活率高; (二) 外出时用衣帽保护皮肤,应涂上防晒剂。 (四) 经常检查皮肤 基底细胞癌是起源于表皮及其附属器的恶性上皮细胞瘤

三、如何鉴别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

皮肤癌有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之分,两者的症状、发病部位、转移情况等都略有不同。 鳞状细胞癌 该病往往由角化病、黏膜白斑及其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黏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黏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基底细胞癌 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转移者极少,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继之渐扩大,可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 二者比较: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而基底细胞癌则是50岁以上多发。前者发病快,生长迅速;后者缓慢。鳞癌好发于下唇、舌、鼻、外阴、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点、溃疡边缘高起、红硬、呈环状、菜花样外观,周边炎性反应显着,多有区域淋巴腺肿大。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眼眶、内眦、鼻、颊、前额、手背;溃疡边缘呈蜡状、结节形、卷起,炎性反应轻微或无,转移极少,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

四、基底细胞癌会转移吗

基底细胞癌生长速度极慢,只有在长期不治疗的晚期才会出现淋巴、血液转移。多种治疗方法均可治愈基底细胞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了、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临床工作上几乎看不到这种情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