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已连续4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将一批“神药”“僵尸药”调出目录,引领药品使用端发生深刻变化。价格的变化是每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中大家关心的内容之一,谈判桌上小小信封里,影响着一个药品能不能进入医保目录。那么医保局的底价,到底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每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工作,都要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药品价值评价、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再由国家医保局从全国专家库抽取药物经济学专家,对谈判药品谈判底价进行专项测算。在现场,信封中的底价,就是谈判组参考的红线,谈判成交价格必须在底价之下。
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 云南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王艳君:不是说我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我们做社会医疗保险的,也是讲成本的。所以这个钱是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医保的管理方就是这种责任,需要把它用在该用的点上。
随着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越来越多临床需要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医保目录内药品金额、用量占比不断上升,目录动态调整初见成效。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 黄华波:我们在测算的前后,都和企业有一个沟通,把我们医保测算的一些想法、一些依据也告诉企业,这样的话更有利于企业形成比较好的价格预期,这样谈判的成功率就更高一些。今年企业普遍要反映这些,就是我们医保拥有充分的沟通,谈判的成功率普遍进度都比较高。
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以量换价等措施,纳入目录内药品价格下降,性价比更高。节省的资金为其他更多药物腾出基金空间,成功实现药品保障升级换代。同时,进入报销目录后,明确的市场预期,也给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谈判企业代表 戴洪斌:我们发明出了好药,肯定是希望尽快地送到患者手里,让患者获益。那么通过降价,能够在有合理价格的基础之上,能够快速的达成销量,这样能够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随着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逐步完善,新药从上市到进入药品目录时间明显缩短,从2017年的平均四年半缩短到目前的不到两年,使患者可以更快地用上创新药,降低患者负担的同时,提高用药保障水平。
谈判企业代表 魏企强:目前每年谈判机制的建立,为原创新药上市后早日进入医保,汇集患者提供了公平、公开、公正的高效的方式。对于药企的市场化、持续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