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运动?

1.缓解城市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仍然实行的是国家集中分配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低下,在"大锅饭"之下,每个人都能获得生存,但是生活就变得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上升到社会经济层面,就表现成为了资源短缺,而这个资源不仅仅是指的粮食方面,从柴米油盐到日常生活用品,都处于极大的短缺之中。

在农村,至少每家每户都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除了上交给国家的一部分粮食之外,最起码每家每户都可以满足自家的日常所需,可是城市就不是这样了,必须得依靠农村的粮食等的供给。

这种情况下,生存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而"上山下乡"运动就很好地缓解了城市资源分配不够的问题。

温铁军曾经说过,"那个年代的农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从城市接收着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换句话来说,当时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大的水洼,农村就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它将水洼里的水吸收进去之后慢慢消化,最终让大多数的人平稳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一些知青在之后的回忆中写道,在农村虽然每天必须进行艰苦的劳动,但是每天都可以吃上三顿饭,而在城市,虽然每天可以读书学习,可是回家之后都不能保证吃上饭。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吃饭的需要是排在首位的,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之后,人们才会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上山下乡"运动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最好的体现。假设没有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在农村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当时的粮食危机根本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里平稳度过。

虽然只考虑口腹之欲是十分肤浅的,但是在生命面前,一切理想信念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2.摸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在温铁军看来,"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摸索自己特色的发展阶段所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虽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可是毕竟国情有所差别,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只能是自己摸索着发展的道路,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上山下乡"就是河中的"大石头",虽然很是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当时的大部分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来,"上山下乡"运动可能有一点儿无法言说,但它却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是中国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阶段所必须经历的道路。

3.锻炼知青意志,增长知青才干的必然要求

"上山下乡"运动也是对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的要求。在农村艰难的环境之下,来自大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们的意志力得到了提高,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经受了多方面的考验之后,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之中的困难。

而且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知青们艰苦奋斗,不懈进取,从艰辛的农村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优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才的断层与缺失,可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缓解了新中国资源匮乏的难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与社会也一直处于不断地前进之中,每一件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其必然性。

史不能忘却,作为后继者,我们只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曾经的历史,从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让我们在以后的决策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多长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