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产后子宫下垂的症状
顺产以后,如果出现轻度的子宫下垂,在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是表现为子宫颈最下端在坐骨棘水平以下,就是子宫轻度的下垂。这种情况可以做肛门收缩运动,锻炼盆底肌肉,预防宫颈继续下垂。另外,对于子宫中度下垂和重度下垂的病人,临床上会出现阴部的坠胀感,并且有腰痛,还有下腹部疼痛的情况,并且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重度下垂的病人,会在外阴有包块,病人往往以这个症状来就诊。所以,对于中度和重度的子宫下垂,临床上要给予治疗。
二、子宫下垂的症状?子宫下垂怎么治疗能恢复呢?
子宫脱垂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并不陌生,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出现脱垂对女性身体的伤害非常大,还可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状,因此女性子宫脱垂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轻度的可选择[提宫妇善访贴]进行调理,平时注意不要做蹲的动作,预防便秘。
子宫脱垂的症状表现
1、子宫脱垂的患者通常都会有骶部酸痛的症状,尤其是在劳累过后尤为明显,在充分的休息之后便可以缓解。还有不少的患者感到下腹、阴道以及会阴部有下坠的感觉,而且也会在劳累过后加剧。
2、阴道内会有球形的脱出物,会在走路、劳动的时候比较严重,在卧床休息后便会自行回缩。很多严重的患者会整天都露在外面,不能回缩。这会因摩擦而出现溃疡、感染等,有的患者还会有出血现象。
3、子宫脱垂的患者,在腹部用力的时候都会有尿液外溢的情况,比如:大笑、咳嗽等。
4、很多子宫脱垂的患者都有月经改变、白带多的现象,这是因为脱垂而影响了血循环,使得局部出现了淤血,从而影响了月经。
子宫脱垂的日常护理
1、做下蹲动作:这有利于子宫收缩。方法如下:双采扶住床边,双脚并拢,作下蹲与起立动作。每天12次,每次515回。但必须注意不要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否则反而会导致子宫脱垂。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饮食上可多吃水果、新鲜蔬菜、蜂蜜等。
2、做提肛动作:子宫脱垂患者平卧或坐或立均可,全身放松,将舌尖轻抵上胯牙与颁交并处,双唇轻闭,配合吸气时向上提收肛门,就象大便完了时收缩肛门那样。继而放松,一紧一松,交替进行,放松时配合呼气。也可以不配合呼吸而随意收缩和放松肛门,无论坐、卧。站立各种姿势,每天2一多次,每次15分钟。
3、注意孕期卫生:子宫脱垂患者定期做产前检查,及时纠正异常胎位,以防发生难产。生产时要正确接生,保护好会阴,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有损伤,要及时缝合修补。
4、饮食丰富化:在产褥期及流产后,子宫脱垂患者饮食上要做到营养丰富、多样化、易消化,促进盆底肌肉组织力量的恢复和子宫复旧。同时应当适当休息,尤其是在产后6周内,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其他可以大大增加腹压的劳动如提、挑、背、蹲等,并保持大便通畅,因为这些因素都可使未复原的子宫下垂而脱出阴道外。
5、锻炼身体:更年期妇女由于肌张力低下,也会发生子宫脱垂,所以应当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早衰,同时注意加强营养。食药预防。产后体质虚弱,除了实行一般的预防措施外,合理适当地应用饮食及药物预防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般是做抬起的操,具体自己找个图,要坚持每天都做的
一、使用子宫托。使用子宫托治疗是目前常用的非手术疗法,比较适合轻度和中度患者,可以把脱出的子宫纳入阴道内,并起到固定作用,在佩戴期间不会出现不适症状,患者在平时自己就可以完成佩戴和摘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能有效改善子宫下垂症状。
三、子宫下垂的症状?女性子宫下垂怎么治疗呢?
1.腰骶部酸痛 尤以骶部为甚,劳动后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此外,患者感下腹,阴道,会阴部下坠,也以劳累后加重。2.阴道脱出肿物 患者自述有球形物自阴道内脱出,于行走,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自行还纳,脱垂严重者,终日掉在外面,不能自行还纳,由于行走活动,与衣裤摩擦而感不适,久经摩擦而发生溃疡,感染,分泌物增多,甚至出血,日久局部组织增厚角化。3.泌尿道症状 多数子宫脱垂患者,当其大笑,剧烈咳嗽,体势用力时,腹腔压力突然增加,引起尿失禁而尿液外溢,子宫脱垂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膨出,但是否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取决于膀胱与尿道的解剖关系是否改变,少数子宫脱垂患者,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需用手指将膨出的膀胱向前推举后,方能排尿,其原因为膀胱膨出严重,胀大的膀胱位置低于尿道。4.月经改变,白带多 由于盆腔脏器脱垂,导致血循环障碍,局部淤血,影响正常月经,可使月经过多,此外,由于血循环障碍脱出脏器并发溃疡,感染,致使白带增多,并伴有血性分泌物。5.一般也不影响受孕,妊娠和分娩,但子宫脱垂不能还纳者,临产后可出现子宫颈水肿而宫颈扩张困难致难产。6.体征 子宫下移从子宫颈位于阴道内距处女膜50px,可长达4~125px,重度子宫脱垂伴膀胱脱垂时,阴道膀胱横沟皱襞消失,膀胱下界可长于子宫颈外口,重度子宫脱垂有膀胱,输尿管下移,与尿道开口形成正“△”区。
提宫妇膳访贴,借鉴传统中医“升补元气”的疗法,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在利尿燥湿、升提收涩的同时,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