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有多难吗?

难到简直无法形容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词汇,就是来自于科举考试。

“秀才”是最低等级的功名,虽然考上了,也没有官做,但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犯罪不上刑等诸多特权。在乡里混个教师当,更是轻轻松松。

“秀才”中成绩优良的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没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后就成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就厉害啦,成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儿,县太爷经常会请当地的巨人前去议事。

而且举人名下的土地就可以不用交税,很多农民都会主动将土地奉献给举人老爷,少交很多税。而举人也可以从中得到一大笔收入,这也是为何范进中举后开心地发了疯。

乡里的名流们,争先恐后上门拜访,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会试是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取中后成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贡士就能参加殿试到皇宫见皇上啦!殿试取中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

进士们获得官职的机会比举人要大得多,而且想要做高官,必须有进士文凭。

古代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的多。明朝科举三年一次,每届录取举人1000人,进士300人左右,而高考每年一次,光清华北大求录取7000多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措辞要模仿古人口气,结构字数都有一定限制。光会写八股的书呆子也是走不远的,到了殿试阶段要考史学和策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就完蛋啦。

古人要考科举是一件非常折腾的事儿,所谓十年寒窗,按照标准流程,四岁开始用三字经、千字文认字,八岁前熟读四书,十六岁前要熟读五经。

书背完了,还要学习写诗,过了这关就可以去考秀才。至于教科书,倒不用担心,政府会给各州县书院分发。完成这一套流程需要家庭教师或者私塾,对于没有读书传统或穷苦人家来说,这些实在是太难啦。

想考举人还要接收特训,学写制艺、试帖诗、策论,特训内容还包括记住本朝的“讳字”和皇上名字同音的字,千万不能在考卷上写。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

除此之外,写一手好看的字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大才子龚自珍就是反面典型,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院。

乾隆年间,状元秦大成则是正面典型,会试成绩倒数第一,靠着刻苦练字,殿试逆袭成状元。

押题、写套话、提前准备文章等方法,古代考生也用。四书五经是不可能认真读的,备点经注,预先写好,和现在高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

虽然科举理论上很公平,但其实也并非人人平等。明朝初年,由于元末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稳定繁荣,结果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中,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

北方学子联名上书喊冤,虽然经过复查,录取的人的确是凭才学录取,毫无问题。可为了搞平衡,笼络人心,朱元璋又搞了个北榜,专门录取北方人。

从此明朝的科举考试都按地域比例录取,而不是完全按照水平高低。

发表评论

  • 您的文笔优雅,如同和风细雨,滋润心田。分析透彻,条理清晰。https://www.adqianxun.com/bx/3763.html

  • 您的文章构思巧妙,情节设计新颖,让人拍案叫绝。您的文章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https://www.adqianxun.com/rsq/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