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概念,心理健康。好多人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有误区的。普通人认为的心理健康,是这个人很开朗、嘻嘻哈哈,没有情绪低落、焦虑等表现,人际交往功能等方面都很正常,差不多有这样的表现,就算心理健康了。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很片面。
按照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标志,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国内的心理学家许又新、郭念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标准”和“十标准”的概念。
许又新的三标准是体验、操作和发展标准;郭念锋则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等指标。在心理咨询当中,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我们经常会在咨询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这里说的“心理正常”,是指我们在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具备正常心理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而心理健康,从静态角度来说,则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动态的角度则是在常规条件下,
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说到这里,会有一个比较难解释的专业名词,常模。什么是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比如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等。
举个例子,标准分常模,z =( X-x)/SD,X为原始分, 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差。这个z分数的分布形态与原始分分布是一致的。
不说太复杂的心理测量学的概念,
用普通人的观念来解释,这种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它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如:你有段时间去工作,说遇到苛刻的老板,总是被指责,于是你心理开始焦虑、烦躁,闷闷不乐,总觉得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总是想换工作。
这种情况,一般人看到会认为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有点不正常了。但对我们心理咨询师来说,这种情况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会根据你出现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表现,就给你下定义或者评估,你这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不正常。
我们还会从你的节律性、耐受力、自控力、意识水平等方向,来做出更为合理地判断。
还是刚才的那个例子,你说了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表现,我后面接着问,请问你最近还有其他心理不舒服的表现吗?
然后你说了最近和爸爸妈妈关系相处不好,没办法交流,和同学交往等也出现问题,学习学不进去,茶饭不思,还出现失眠。
这段话过后,我们就认识到了你的社会功能部分出现受损的情况、躯体方面出现变化,心理出现了泛化,环境适应能力出现了问题。
像这种情况了解越多,得到的信息更加完善,我们才能确定你心理出现问题的实质。
假如你说了焦虑、烦躁,但其余的表现如社会功能等状态还能够处于正常的表现,而且了解到你只是当时的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短暂的反应,之后你经过调节,能够控制,并且能够正常生活。
那我们就不能说你出现焦虑和烦躁让你的心理长时间不健康,也许可能只是当时情绪堵得慌,需要宣泄,于是脱口而出的直抒胸臆,宣泄以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因此,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一定不是静态的去分析它,而是“动态”。
人的活动及个体不是静止的,一定是随时处于变化之中的。倘若主体自身,内外环境发生了激烈变化,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群体心理健康的常模,此时心理活动就可能变为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
从心理咨询师本身这个职业的群体来说,大部分优秀的咨询师,心理都会是“健康”的,因为他们有着更为良好的合理化防御机制和归因结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去分析自己的问题,能够尽量让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持正常的心理健康常模。
但是,不代表着心理咨询师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如:亲人过世,父母因车祸丧生,咨询师听闻消息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回过神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不去上班。
这种强大的创伤事件,哪怕是专业的咨询师,也无法避免这种情绪造成的心理失衡。毕竟,那是自己的亲人,亲人去世,哪有不哭不伤心和情绪低落的?
如果此时你还是像木头呆瓜一样,父母去世都不管不问,不焦虑、不难受,还整天嘻嘻哈哈的,开开心心地到处去玩,这种情况,我们还得重新评估你的状态,是不是情绪淡漠,或者出了问题。
所以说在某种情况之下,焦虑、难受、伤心等其实是一些正常的表现,一种良性的心理过程。当这种心理变化你能够承受得住,并能够合理控制,这种心理也属于正常的状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