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至养生典故?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二、古代养生秘诀?
其一,注意锻炼身体。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气数十遍;然后起身、熊径鸟伸、运气发功等,他是气功的最早创始人,这套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
其二,是思想修养,他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情绪恬静而达观。殷王赠其万金,他用来接济贫困,自己无所留。不受“慎喜毁誉”所累,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三,是生活习惯,他坚持顺乎自然,不伤害身体,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顺应四时节气,使身体舒适安康,重视劳逸结合,用脑切忌过度,衣着求适不求华髦,男女生活饮食合理调节,并说:“凡此之类,譬犹之水,用之过当反为害也。”
其四,是注重饮食健康养生之道。彭祖作为第一个养生家同时也是一位厨艺高超的厨师,很好的将养生和饮食结合起来。这点从彭祖使用员木果籽(茶籽)烹调的野鸡汤为尧帝调养虚弱的身体可以反应出来,《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员木果籽(茶籽)为我国特有的物种,本身就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延缓衰老。通过彭祖为尧帝饮食的精心打理,尧帝在位七十年,终于118岁仙寿。所以饮食健康也成为一方面,使其延年益寿的一大因素。
三、古代成语典故?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四、古代历史典故?
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脱。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五、古代防火典故?
我古人关于这个防火,还有一些比较迷信的作法,比如在古代宫殿的墙角上,都会有一个像龙头一样的装饰物,其实这个不是龙,而是龙的第九子螭吻,除了用来显示宫廷威严,也是祛邪辟邪镇火的神兽
六、育才古代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七、古代坏人典故?
第一个人就是庆父,有一个典故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时庆父是鲁国的上卿,鲁桓公的儿子,当时鲁庄公死后不久,轻浮的本性就暴露了出来,他开始变得贪婪残暴,权欲熏心,自己想要成为国君,在公子般继位不久,他就派人把他杀死,自己又立了一个傀儡国君鲁闵公,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国君有事齐桓公外孙,所以庆父更加猖狂,在朝廷上无视任何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私欲心态强,后来他把鲁闵公也杀死了,自己当上了君主,这时齐桓公不干了,便派公孙秋来看看什么情况,后来公孙秋回来汇报的时候说了一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来人们纷纷抵抗他,最终在别的国家被逮住,押送回国的时候自杀了。
八、古代韭菜典故?
关于韭菜,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杀死了汉平帝,又追杀着刘秀。在忠臣们的帮助下,刘秀逃亡到安徽的亳州,励经图治的刘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匡复了大汉王朝,建立了东汉政权。
巩固地位后的刘秀,突然想起自己在亳州吃过无数次的“救菜”,就下令叫人割来,让皇宫中的御橱爆炒烹饪,没想到依然感觉口味特佳。
后来,经过宫中御医研究,发现韭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保健功能和医疗药效,称之为“壮阳草”和“洗肠草”。
九、古代提神典故?
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中写道:“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他甚至感觉,茶还有祛病的功效。除了触觉和味觉,在嗅觉上,古人也是做足文章: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爱用熏香赶走困倦。
陆游在《晨起》中写:“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一大早起来,还没来得及洗脸,先把香点燃,在熏香的氛围中,振奋朦胧的心神。宋朝诗人连文凤在《烧香》中写:“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下笔写文章,也就如沐春风了。
另外,吸鼻烟粉也是备受古人追捧的提神方式。
十、古代恶霸典故?
据《关圣帝君圣际图志全集·全图集·悯冤除豪》释义记载,关羽出身贫穷,少时曾以打铁为生,但其为人仗义,喜抱打不平。他19岁时离家(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欲求见郡守毛遂自荐,为国家效力。一天晚上他投宿在县城的一家旅馆里,半夜听到隔壁有哭声。他一问才知哭泣的人叫韩守义,其女被恶霸吕熊强占。当时解州因靠近盐池,地下水都是咸的,不能食用。仅有的几口甜水井都被吕熊填住了,仅他家留下一口甜水井,谁要来他家取水就强行收费,并且还必须得让年轻美女来取水。为此不少良家妇女都被他侮辱。鉴于他家势大,一时间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韩守义的女儿就是这样被吕熊霸占的。关羽听罢大怒,直接掂刀来到吕熊家,杀了这个恶霸,解救了不少良家妇女(“圣帝眦裂发竖,命守义至七所,悉斩杀之”)。之后关羽便逃往他乡,仗剑闯天涯了。这就是关羽悯冤除霸的典故,在《三国志》中,即是关羽的“亡命奔涿郡”的故事,关羽由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