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标语?
1、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洗礼昨天的阴霾!
2、接近那一点心距,成就那一份健康!
3、敞开心中一片天,放飞心理健康梦!
4、开心笑一笑,幸福来报到!
5、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蜜浓情!
6、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7、实现心理健康,获得幸福绿光!
8、倾诉一分钟的烦恼,享受一小时的快乐!
9、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为我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二、如何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孩子自认为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把他们不要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尤其反感父母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是这种“断乳”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第一,事实上中学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现在许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特别是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中学生的依赖性往往还相当强,甚至有的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依赖,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比如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总是要由父母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只好由父母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父母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种情况应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2. 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想学习、想思考、想探讨,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划、不加分辨、急于求成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许多中学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种矛盾不无关系。
3. 闭锁性与强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等特点,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自己的房门、自己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没有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比如我们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中学生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
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师生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4. 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心理状态的一种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总的来讲,在青年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时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更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都力图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去思考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他们要求并努力辨别是非真伪;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确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种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确定自己今后应该怎么认识、怎么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被动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中学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确定的任务,但由于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坚持始终。
5.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由于富于激情的特点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测未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这又使他们不善于认识和对待现实,不善于在理想鼓舞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乏稳定的意识倾向,往往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善于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变化发展到成熟时期。心理发展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动力。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总结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5、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四、面试心理健康问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复试中的心理测试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情感、自信心等有关常态、人格的评价;二是涉及情绪等动态方面的;三是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障碍等问题。
比如:曾经有学校在复试中问过考生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轻生念头”、“你担不担心在公共场合晕倒”、“在完成一件事时,你是愿意自己独立完成还是愿意与人合作完成”“你怎样评价你自己?”等时下较为时髦的心理调查题。
五、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农村幼儿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到。我们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爷爷奶奶要经常性的给他们讲述爸爸妈妈在外边的工作以及生活,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他们。
作为爸爸妈妈也应该多给孩子打电话,多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六、如何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步骤/方式1
如果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找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帮忙解决,一起来积极面对心理问题,通过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进而可以认知并克服心理问题
步骤/方式2
去医院做检查:如果心理问题影响到身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治疗,能够起到快速缓解情绪不适,同时家人多多陪伴,能够让情绪变得更加稳定。
步骤/方式3
自我调节: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多和家人交流沟通,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自我心理疏导,不要纠结一些事情,可以多做一些娱乐活动,多运动,或者阅读心理学书籍。
七、如何科学看待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孩子以前性格比较开朗、活蹦乱跳,现在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孩子以前喜欢跟人交往,现在渐渐不与人来往……彭凯平表示,诸如此类行为的变化,其实是在给我们一个信号:可能孩子的身心和生活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关注。
第二,关注孩子是否出现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比如,经常抱怨睡不着觉,每天起床后精神萎靡不振。
第三,关注孩子是否出现比较严重的食欲变化问题。比如,经常抱怨没有食欲、不想吃饭,甚至体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关注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彭凯平表示,家长在生活中间可以关注孩子是否经常动怒、发脾气,是否与同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第五,关注孩子是否有严重的退缩行为。比如,不与亲人交往,不和别人谈话,对身边的人不理不睬。
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身体健康等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对此,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和营养饮食,有益于缓解学业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强与同学、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减少心理负担和缓解心理压力。最后,学生应当积极应对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尽心尽力,做到知难而进、勇毅而行,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九、怎样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现在的大学院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可以寻求帮助,第一,学生本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因心理压力引起了各种症状,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它,比如失眠,忧郁,忧虑症,抑郁寡欢,焦虑症等,对什么事都没兴趣了,厌倦了,快乐感受不到了,喜欢独处,对群体生活反感,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压抑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轻微的症状大多数人都会有,也不是什么病。第二,如果上述症状明显,就要找原因了,找辅导员帮忙,详细介绍自己的症状,你自己有不敢面对家长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员转告家人,并勇敢地趟开心声。跟家人好好聊聊。家长一定要重视此事,积极配合好辅导员找到合理的对策帮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第三,对症治疗,有了心理压力到症状出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了,不过大家都很难发觉问题的严重性。学生本人也很难知道这些问题, 隐形杀手,一旦知道了,对症下药,是很快恢复健康的,方法很多,严重者寻求心理医生治疗,再寻求中医治疗,加强身体机能,加强体育运动锻炼,参加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把长远的高大尚目标任务降低,积极做好每一天的任务,多与同学互动,主动联系老师沟通,多与家人分享心事,家人成员之间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学生压力山大,使学生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作为家长,要懂得自己的儿女心理变化,给于最有力的爱心,抱容心,理解心,引导儿女勇敢面对现实,同进退,少抱怨。多关怀,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我觉得,心理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十、如何科学看待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家长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是一些科学看待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认识到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是正常的: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会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但不必过于担心或过度干预。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包括提供安全的家庭氛围、适当的关注和关爱、以及合理的期望和压力。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和需求:孩子需要有一个安全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和情感调节能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尽可能地理解和满足孩子的需求。
早期干预和治疗: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了情感障碍、行为问题或心理疾病等症状,家长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
避免负面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如家庭冲突、学校压力、社交困难等。家长应该尽可能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并帮助孩子建立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
总之,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解和干预。家长应该建立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和需求,早期干预和治疗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负面影响等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