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个系统设计,首先要明白目的。然后是开展步骤。再次工作展开流程实施与监控,最后是效果衡量和验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哪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015年教育部要求所有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心理健康老师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什么为主?
应该以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主,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点有哪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地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2、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完善和情感的转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3、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配合开展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彰显学生多彩的个性特长,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六、儿童性教育课堂教学方案?
儿童期性教育从六岁起到十岁以前。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
此时的孩子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不愿意和异性同桌、同行,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自豪。
此时不应该粗暴干涉孩子的这一心理现象,而应该肯定。
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
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
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七、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融合教育,一种渗透着人文精神和运用高科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形式,可能会导致教育上一次范式性的改革,引发人们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管理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什么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九、小学一学期有多少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视地区而定,但一般情况下小学一学期有少于10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小学课程表中,除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外,大多数学校也会为学生安排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但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做出明确规定,各地区和学校的具体安排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小学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一般不会太多。如果家长或学生想要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咨询心理医生、加入心理健康俱乐部等方式来获得帮助。
十、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学?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学?
这个提问非常大,也非常专业,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不过,看了这个提问,首先想起了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都涉及到教育理念问题。一个故事说,一个老师面对初期接受教育的学生,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个点是什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做了回答。老师总结了学生们的回答,从教学理念解释了如何认识这个点。显然,老师的解释没有任何错误,但却遇到了大麻烦。学生的家长提出了抗议,说老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个故事甚至上升到教学理念问题,谁都没有从教学理念与教学程序的区别上进行讨论。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学生计算2加3使等于几时出现了认识思维问题,直接写成2加3等于23。老师也没想什么,也直接修改学生的答案为5,没想到也引起了大麻烦。学生家长提出了出了抗议,说老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强行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甚至告到校长哪里,要求开除这位教师。老师认了,也就是承认了校长认为学生算出来了的结果是对的。但对学校给的解职薪酬提出了异议,比如工资报酬5678元加其它报酬1234元按这个学生的思维逻辑应该是12345678元,或56781234元。
这两个故事的第一个故事确实引起了大讨论,并上升到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问题上。但是,这两个问题单从第一故事讨论似乎老师确实存在简单化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讨论,就会发现,教育不单纯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人类已经总结或归纳出的现成知识的问题。如果抛弃引导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这个最起码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然会导致第二个故事中,承认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错误,以此否认了一般教学规律。同时,我们也不可能让一年级学生在算术运算中通过想象力或简单思维跨越式的接受初高中,或者是大学的数学教育。
谈到这里,可以进入本题了。
实际上,以上两个故事已经牵扯到了科学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进行跨越式教育,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即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纠正学生不符合正常心理的思维方式。当然我们无法给儿童心理下一个正确与否的判断,但可以通过客观事物去纠正这种思维方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实际上,当孩子从诞生后起,父母已经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性别教育。发饰和衣服的区别,以及种种的人为干涉,让懵懂无知的孩子已经有了男女之间的区别,到了幼儿园,又通过上学初期老师有意无意的对待,强化了这种意识。随后的教育却存在心理意识认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了真正意识的心理干涉。
实际上,当我们进入八九岁时,就开始有了自我心理调整和外界心理干涉的内心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也随着社会环境逐步扩大而强化,而幼年到少年儿童成长期,形成的受众心理和自我心理对抗与融合却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个时候,强化外部心理健康干涉显然是合适和有效的。
当童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处在外界心理暗示阶段时,这种方式显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心理暗示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通过外界心理干涉,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要通过简单的性常识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人类生理的初步知识,还要逐步增加伦理道德教育,由此使学生们有一个健康的个人心理行为,和社会心理行为。在这里,社会心理行为将主导一个人个人心理行为走向社会,迈开走向社会人生的第一步。
当然,人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有所不同,社会心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强化,导致了社会心理趋同化而基本相同,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让自己的心理行为强制性地去符合社会心理。显然,这种社会心理,也就是伦理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就已经开始进行,同时也需要每个人在未成年时就开始接受这种教育了。
这就回到了本讨论开始的两个故事所引出的话题,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想象力确实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引导,这样才会使想象力充满活力。同时,我们的教育也不可能不面对不同的受众,进行跨越式教育。
当然,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与我们一生都有关联。就拿我本人来说,退休前和退休后的心理活动确实不一样,这就需要个人心理调整,和社会心理干涉这两方面进行自我完善。退休前企业严格的纪律和紧张的工作,要求我们的心理必须适应或服从这个环境。我们的社会活动也可以说,被严格的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中,退休后充分的闲暇自由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以前形成的企业心理也必须进行调整,必须调整到服从社会心理。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一种心理扭曲,似乎整个社会都与自己过不去,似乎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被抛弃感。于是,便导致了老人变坏了,或坏人变老了的种种错误看法。
显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老人们也在调整自己的社会心理。这种调整方式只不过是通过广场舞,老人摄影,老人绘画老人娱乐活动等老人社交方式进行的,以其达到参与社会的老人心理健康预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