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译文? 曾国藩养生要言译文?

一、《养生主》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二、曾国藩养生要言译文?

《曾国藩养生的五大要言》

曾国藩,为曾子的第七十世代孙,与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也被称为古今半个完人,他一生完成了三个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和立言。曾国藩所立的言,很大部分通过他的家书,传于后世。

《曾国藩家书》包罗万千,除了读书立志、为人处世之外,还有关于修身养性,曾国藩很注重养生,其在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写了封家书给六弟和九弟(分别是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这封信在曾国藩所有家书中,篇幅较长,信中言语,除了家庭琐事,也不乏曾国藩对两位老弟的敦敦教导,以及曾国藩的经验总结。

在这封信的结尾,曾国藩写出了自己的养生要诀,一共五句话,被称为曾国藩养生五大要言,这五句话,分别关乎“肝心脾肺肾”的。在中医的角度上看,“肝心脾肺肾”就是“五脏六腑”中的五脏。古人对于五脏的调理极为重视,所以曾国藩这五大养生要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只可惜,由于现在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很多环节,如今的人们大多很难做到:

第一、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右仁,所以养肝也。

这句话的简单翻译是:阳刚之气开始活跃的时候,便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每天都不要藏有怒气和怨气,以上所说的,就是要讲究“仁”。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的密切,然而很多怒气和怨气,都随之而产生,要做到不记仇,不记怨怒,非常不简单。

第二、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右礼,所以养心也。

一个人,对内要做到整齐思虑,对外要做到敬重慎独威严有风度,保持祥和不骄傲,威严又不让人畏惧,以上所说的,是要讲究“礼”。

然而,如今很多人,内心是繁杂而焦虑的,看上去忧心忡忡的样子,甚至部分还在焦虑症和抑郁症之间徘徊,而对外时常忘记保持“敬慎威仪”,有时候还会丑态百出,根本就做不到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第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事有恒,容止有定。右信,所以养脾也。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劝告人们要饮食起居有规律,做事有恒心,行为举止有章可循。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信”

然而,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与古代不同,人们在饮食上,在起居上,就不能做到保持规律。

第四、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右义,所以养肺也。

心胸开阔,内心大公无私,对于事情,逆来顺受,凡事要做到无愧自己内心,无愧于天理道义。这就是所为的“义”

然而,如今的社会物欲横飞,有些人被利益所诱导,根本就丧失了自己,更别说让他做到“义”了

第五、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右智,所以养肾也。

内心、精神、气血、身体,要保持安定、稳定、平定,这样才能保护好肾。

以上五大要言,曾国藩分别用儒家的五常“仁、礼、信、义、志”,来对于中医的五脏“肝、心、脾、肺、肾”,说得不无道理。

三、寻“养生论”原文与译文?

没分哦。。。劳累不起~给你翻译前面一段好了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减,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丈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所归也。

养生有五个最困难的地方;无法舍弃名利,这是第一个难处;情感波动大,这是第二个难处;沉溺音乐丽色(此处的声色是“凡尘之物”的统称)是第三个难处;追求美食,是第四个难处;忧虑和性生活(古人说精就是男子的精液~都用精代称人体内的气血、营养等)是第五个难处。这五个障碍存在的话~就算你欲望减少(减少的不算~要根除。。。)后不容易衰老、不断的阅读至言(应该是说养生学的经书之类)、以花草为食、呼吸天地的气息,也不能不折寿。

这五样障碍若完全不存在了,那么就会越来越得道~玄德(不多解释~请参阅《道德经》)也越来越圆满,不用祈求便有福气,不用祈求寿命而活得更久,这才是养生的真理。

这下面一段大概就是说~不要操之过急~要配合形神精气一并调养~而功用却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而不同~食物要天然的、具备和善气性的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知也就是说豆子让人沉稳,榆让人安神~合欢能缓解愤怒~萱草能让人忘忧~要让人们从食物上改善~凡是吃进去的都会感染到人的身心,所以要挑选这种气性和善、安定之类的食物所以神农说:“上等的药剂能滋养延续生命,中等的药剂能滋养人的心性”最后是说~这世界上的人们不明白这些道理~是什么都吃~害得蒙蔽缺陷;滋味就象煎熬人的脏腑,醴醪烹煮着人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化人的骨髓,这情绪波动大了悖逆人的正气(喜怒并非指情感~而是情感极端化的概括),思虑消弱精神之类之类~最后说这人体又不是木头石块~这样内外受敌~怎么能活得久呢?

四、孙真人养生铭及译文?

铭及译文

孙思邈的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

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所

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 以下是译文: 怒气太大,就会伤害元气;思虑太多,则会损耗精神。 精神疲乏,你的心灵便容易被外界所支配;元气受损,虚弱和疾病就会纠缠你。

所以,你不要使自己过度悲伤或欢乐,并要注意使自己的饮食均匀适度,做到不过饥也不过饱。 再三劝告你要防 我们的机体时间久了精气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溢全身,如果我们不想沾染各种疾病还要少吃咸、酸、苦、辣、辛等五种刺激性的食品。

要时常抱有欢喜、感激的良好心态珍惜元气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过日子。 对于世上有人长寿、有人短命的两种状况应当科学分析对待其实要想健康长寿全凭个人的主观努力。明白并能遵守上面的这些道理进行养生。

五、苏轼养生颂原文及译文?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六、养生论嵇康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

稽康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译文

世上有人认为 神仙可以学成,不死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又有人说:人得最高寿命是一百二十岁,这是自古以来共有的认识,超过这个岁数往上的说法,没有不是蛊惑人心而又荒谬的。这两种说法都搞错了寿命的实情,请允许我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七、彭祖养生经全文及译文?

 彭祖者,姓籛(jian一声)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 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沈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

八、赵构养生论译文对照?

“赵构养生论”现在已经没有译文对照了。原因是该古文未必有一个可以被视为“标准”的汉文形式,也没有一个被认为有权威性的文字传承,时代背景和文体也比较特殊,因此没有一种可以被视为官方或公认的译本,很多研究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所做出的翻译也各具特色。内容层面的延伸是,作为研究者或读者,在阅读《赵构养生论》时应该多个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查找相关翻译时,可以多查阅多个版本或不同翻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

九、立秋方岳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吨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眠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

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十、丹阳顾方译文?

丹阳顾方,笃行君子也。皇祐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县令。视事之初,召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数千百人,为脔股者十三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与立祠,以岁时祀方。余观近世为县者,类以簿书期会为急务,鲜有能及教化者,而方独以仁义教治其民,使民知爱慕如此。丹阳钱君倚、毗陵胡完夫皆为方记其事而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诗颂遗美者不可胜纪。顾予贱,不得列其事于史官,传为循吏,每以为恨。

译文:

丹阳的顾方,是一位学以致用,认真履行的君子。

皇祐末念,考中了进士,然后调到了明州象山相当县令。

他刚履职的时候,就召集县里的父老乡亲,询问民间的利害和境内士民的好坏。良善的人他就亲自拜访安抚,让好人不要倦怠;不好的人他就会进行劝诫,让他们自我调整。

他又建设学舍,并带领他子弟中优秀的人才进行教学。空闲的日子亲自进行讲学,扶持引诱学生积极向善。

过了一年,很多老百姓都被感化。

不久他就生病了,老百姓一个接一个出钱到寺庙里去塔庙祈祷,竟有数千百人之多,为他割股疗疾的人有十三个。

但是顾方最终重病不起。百里之内的百姓,哭泣思念,就好像失去父母一般。给顾方修了祠堂,并且按时进行祭祀。

我看近年来担任县令的人,大多数只是把公文俗事放在最要紧的位置,很少有对百姓进行教化并有成效的,而顾方独自一人用仁义教化治理他的百姓,使老百姓民这般爱戴他。

丹阳的钱君倚、毗陵的胡完夫都为顾方写书立传并刻在石头上供奉在祠堂里,士大夫用诗歌赞颂他留下了美好风尚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想想我尽管贫贱,却不能够不把他的事迹报告给史官,让他成为流芳千古的清官,每每都对自 己感到怨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