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还是陈式太极拳好(杨式还是陈式太极拳好看)

邱慧芳的太极拳是杨式还是陈式?

邱慧芳的太极拳秉承的是杨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谁先出名?

陈氏太极拳是陈家第九世祖陈王廷公在家传通背拳基础上结合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以及道家养生经典《黄庭经》,以《易经》的阴阳学说为纲领而创编的集养生、健身、防身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武术,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授,所以世人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先生在陈家为仆人期间,在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公教拳的时候偷学后被发现,收其为徒,后由杨公在北京传出于世,这才有了现在广泛流传的太极拳。

36式太极刀是陈式还是杨式?

36式太极刀是陈式的。具体动作分解如下: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左右推刀

5,插步扎刀

6,并步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跳步缠头

10,弓步藏刀

11,盖跳步裏脑

12,弓步截刀

13,垫步绞刀

14,弓步扎刀

15,丁步点刀

16,跳步换扎刀

17,提膝下扎刀

18,马步推刀

19,弹踢撩刀

20,提膝截刀

21,缠头扣刀

22,仰身推刀

23,弓步展刀

24,背花反撩

25,并步扎刀

26,回身二起脚

27,扑步按刀

28,提膝架刀

29,左右挂刀

30,歇步按刀

31,提膝劈刀

32,背刀里合

33,弓步反撩刀

34,架刀冲拳

35,虚步亮掌

36,抱刀收势

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的掌有何不同?

杨氏太极拳的创立颇有传奇色彩,是由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后创编,按其逻辑杨氏太极其特色应该与陈氏太极一样。但历史的发展演变又有了质的变化。

首先要明白杨氏太极拳的由来,据传杨露禅为了配合教授宫廷人士把自己学到的陈氏太极发力部分去掉,没了发力部分,其它动作就跟着改变,最后变成如今以养生保健为主。他嫡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是什么样,民间很少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

根据我自己在公园练拳看到的两种太极套路终结出的区别有

发劲上的区别,杨氏太极拳流传于民间,比较常见的套路是很少发力。以柔为主,整个套路演练如行云流水。而陈氏太极不管什么套路都有发力招式,没有发力发劲就不叫陈氏太极,有刚柔相济之说。

拳架上的区别,杨氏太极不需发猛劲,在拳架上就不用过低,腿部舒服很多。陈氏太极下盘较低,一个摆脚跌叉,脚都挨地上了。

掌形上的区别,杨氏太极拳大多数是荷叶掌,手掌撑开5指。陈氏太极是瓦伦掌,母指与小指相应,食指与无名指相呼应。

呼吸上的区别,虽然都要求逆腹式呼吸,杨氏太极要求柔和一点,陈氏太极要发力时要呼吸猛一点,吸到一定程度憋住一个劲呼出,发出的劲才大。

这四点只是大体上的区别,如果要详细说还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在演练时才能慢慢体会出来。

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练拳时也有相同之处,分别是

中正安舒,步伐轻盈,

以腰带动全身,气沉丹田

意起脚根,行于腰,主宰于肘

棚、捋、挤、靠

上下相随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两种太极归根到底其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弘扬正义。演练杨氏太极与陈氏太极都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只要自己喜欢,身体情况允许都可以练练。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式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进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斜单鞭  

17、肘底看捶 

18、左右倒撵猴(5个) 

19、斜飞式

20、提手上式  

21、白鹤亮翅 

22、左搂膝拗步  

23、海底针   

24、扇通臂

25、翻身撇身捶 

26、进步搬拦捶 

27、上步揽雀尾  

28、单鞭    

29、云手 (5个)

30、单鞭  

31、高探马  

32、左右分脚  

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

35、进步栽捶  

36、翻身撇身捶 

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  

39、转身左右打虎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掼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左右野马分鬃(5个)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四斜角) 

53、揽雀尾 

54、单鞭 

55、云手(5个) 

56、单鞭

57、下势   

58、左右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5个)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式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臂 

66、翻身白蛇吐信

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5个)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转身十字蹬脚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还原

40式杨式太极拳谱口令?

杨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如下: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杨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

杨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如下: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24式太极剑是陈式还是杨式?

问题本身应该是24太极拳而不是24太极剑。24太极拳是从杨氏太极拳简化而来的,国家体委创编这套简化24太极拳,符合杨氏太极拳柔和缓慢,中正安舒,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精神关注,呼吸自然,结构严谨,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轻灵沉作,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爱好者,习练这套太极拳的人是最多的。

36式陈式太极拳来由?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  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这位民族英雄的一部著作与太极拳的产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部书就是《纪效新书》。据史**载,戚继光为抗倭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就直接从戚继光这部书里《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根据这一点,有专家就推证太极拳的产生不会早于《纪效新书》的成书年代。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立之后,就在陈家沟陈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绵延数百年而不绝。随着陈氏家族的人丁兴旺,家族中也涌现出了申如、恂如、敬伯、继夏、秉奇、秉壬、秉旺、公兆等很多位高手,用现在已知最早记载太极拳历史文献《太极拳小序》中李亦畲的话来说就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在此之后数百年间,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并衍生发展出了杨、吴、武、孙、和五大流派。以下简列数位陈式太极拳宗师。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累代家传之秘———陈式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至此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当今太极拳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与陈长兴当年破除家传绝艺不传外姓的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其功永不可没。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功炉火纯青。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等,陈长兴子陈耕耘亦曾师之。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居于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当地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街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幼承父命,文武兼习。他晚年时深感陈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其著以易理说拳理,参以阴阳、经络学说,确立缠丝劲为核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为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树立起了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的作品还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北京授拳期间(1929-1957),陈发科以其高尚的武德、非凡的功力以及实战技击的精妙而著称于世,所以深受到世人的广泛敬仰,在武林中威信颇高。陈发科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以及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等。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其拳艺。并设立擂台7天,未有匹者,获全胜。后应南京市市长之邀在南京授拳,拳踪广布。著有《陈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式太极拳图解》、《陈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超群,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恩泽后人、诲人不倦、武德高尚,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式太极拳8式口诀?

第一式   起势

双脚并立,自然站直,双手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右腿慢慢往下沉,左腿膝关节领劲慢慢往上提,向左横开一步,与肩同宽,脚尖点地,慢慢踏实,移重心到两腿中间。(要求:两脚平行)

屈膝松胯,下沉,同时双手慢慢往上提,与肩同高时,人继续下沉,松肩沉肘,双手慢慢落于腹前

第二式   野马分鬃

收腹下沉,含胸,身体微右转,随着右转重心到左腿,两手手指朝下往两侧拉开,左腿微下沉,提右腿,右腿向右横开一步,双手合于左下方

人微下沉移重心到右腿,双手向身体两侧上下分开,右手在上,手心向上,左手在下,手心在左下方

人下沉,微右转,左手找右手,左掌心朝上,移重心到左腿,双手往下按,按于裆中

人下沉,双手往上捧,左手掌心往外撑,右手掌心朝上,重心在左腿

上下对开,左手小指领劲旋转,右手大拇指领劲旋转,右手掌心往外撑,左手掌心朝上

摆右脚尖,身体右转,随身体右转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往左横开一步,双手合于右下方,人微下沉,移重心到左腿,双手向身体两侧上下分开,左手在上,手心向上;右手在下,手心向右下方

第三式   大如封似闭

人微下沉,身体微左转,翻左掌,掌心朝外,往外撑,右手找左手,往上棚

人继续微下沉,换劲,翻掌,移重心到右腿,双手变捋

人微下沉,双手翻掌,往下划弧,移重心到左腿,双手往左挤,掌心朝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右手找左手往上捧,翻掌,掌心朝下,移重心到右腿时双手往下按,按于裆中,再移重心到左腿,双手随重心左移自然到右下方

人微下沉,双手往上合,蓄劲,向前击出

人微下沉,身体微左转,双手往下划弧,摆左脚尖,上步提右腿,左手为刁手,右手掌心朝上,重心在左腿

脚后跟往前45°点地,人微下沉,左手刁手打开变掌,身体左转,移重心到右腿,双手折叠,身体右转,收左腿,左脚掌点地,人微下沉,双手往下按于腹前,重心在右腿。

第四式  运手

人微下沉,右手往上(掌心朝外),左手往下(左手指尖朝下,掌心朝右,轻轻放在左腿膝关节上方);

A  人微下沉,提左腿向左横开一步,移重心到左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B  收右腿往左后插步的同时左手翻掌,两手心向左击出

C  移重心到右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D  提左腿往左横开一步的同时右手翻掌,两手心向右击出

E  移重心到左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

划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收右腿的同时,左手翻掌,两手心往左击出

A  人微下沉,提右腿往右横开一步,移重心到右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B  收左腿往右后插步的同时右手翻掌,两手心往右击出

C  移重心到左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D  提右腿往右横开一步的同时左手掌,两手心往左击出

E  移重心到右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F  收左腿往右后插步的同时右手翻掌,两手心往右击出

G  移重心到左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人下沉,提右腿横开一大步的同时左手翻掌,两手心往左击出

H  移重心到右腿的同时双手一上一下划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身体右转的同时右手翻掌,身体随右转重心移到左腿,左手同时由下往上方划弧,双手合于右前方,人微下沉,上下对开,两手打开,含胸拔背,重心在左腿

第五式   高探马

人微左转,摆左脚尖,提右腿,往右开步,双手相合于右前方,重心在左腿

人微下沉,移重心到右腿,双手随重心移到左前方

上下对开(身体往下沉,双手往上抬)翻掌,将双手打开,重心在右腿

人微下沉,身体右转,双手随身体右转划弧,左手由左上方向右方划弧,右手往下划弧,重心在右腿

人下沉,翻掌,收左腿,脚尖点地,以右腿为轴旋转90°,右手向前推出,左手合于丹田处,重心在右腿

第六式   转身摆莲

人微下沉,身体微左转,右手往下落于胯沟处

收右胯,微右转,带动右手往右划弧,掌心朝上,左手掌背贴于腹部,以腕关节领劲,由里往外旋转,重心在右腿

人微下沉,右手手心向上,往下落,两手掌心相对,向两侧拉开,下沉移重心到左腿的同时双手相合,左手搭在右手腕上,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

人微下沉,两手往上抬,右脚尖往外摆,身体右转270°,同时右掌往外翻,提左腿向前开出,双手往外撑,掌心朝外,重心在右腿

左手掌心朝内,往左腿方向拉开,移重心到左腿,人微下沉,右转,左手找右手,掌心朝下,双手往下按,重心在左腿

收右腿往上提,身体微左转,摆右脚,双手击打右脚背

双手变拳,人微下沉,右转,侧右腿,同时两拳从右下方向上划弧,同时向左前方击出,两手拳心相对。

第七式   金刚捣碓

双拳变掌,移重心到右腿,双手右捋,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外

上下对开(人微下沉,双手微往上抬)身体右转,翻掌,人下沉,裆走后弧移重心到左腿,左手掌心朝下,身体左转,将左手带正,与身体成90°再微右转,松右胯,翻右掌,落于右膝上方,重心在左腿

收腹下沉,含胸,双手前后拉开

右手带右腿往前上步,左手合于右手大臂内侧,右手掌心朝上,重心在左腿

人微下沉,左手翻掌往下沉,落于丹田处,右手手掌领劲,右腿以膝领劲往上提,右手握拳,右脚震脚,震脚的同时,右拳合在左手上方,重心在两腿中间

第八式   收势

人自然放松,双手往两侧拉开,再往上合,合于头顶,人往下沉,双手往下压,双手压到丹田处,身体往上站直,双手继续往下压。

松肩,双手往前划弧,将左腿带回,放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