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肖信仰意义?
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已的本命年。
中国人对龙的信仰?
答:《说文解字》里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在中国,龙是我们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龙有关的文化贯穿我国上下五千年,其形象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它是高贵而神圣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龙文化源远流长,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到现在,只要与龙有关的成语,基本上都是正面而美好的,而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龙已经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我们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来形容自己,可见对“龙”的高度推崇与信仰。
龙最先出现在原始的图腾文化之中,在原始社会解体,中华文明开始形成的时期,龙也渐渐从单纯的实体崇拜转变成了一种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渐渐丰富完善,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并在国家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本质与中华文化的某些理念与精神相吻合,于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养生之术的信仰是指什么?
道家养生学
一,守一。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月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中国人信仰什么宗教?
中国宗教的结构,也是一个解释框架,可以说明宗教是怎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过去很多学者说中国没有宗教,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个结构形态很特殊,是杨庆堃通过社会学的功能分析理论,第一次揭示出来的。这个总体结构就是: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
我们先来说制度性宗教是什么?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独立的神学和宇宙解释系统;有独立的宗教生活、组织方式;也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神学阐释、负责祭祀活动。主要特点是,它可以独立于世俗体系之外运作,自成一种社会制度。
在传统社会,有三种制度性宗教方式。第一种是起源于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于商代,盛行于先秦到西汉时期。这种宗教后来逐渐消失了,一部分内容被民间的巫师、占卜师继承,在传统社会里,他们是一种独立行业,掌握着上古时代流传的神秘方术,游离在世俗社会之外。第二种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团体,他们的组织性很强,行事隐秘,比如白莲教、天理教。
第三种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学术上被称为高级宗教。它们有合法地位,可以公开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在我们刚才说到的世俗宗教生活里,老百姓也经常去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里烧香还原,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众的一面。同时,佛教道教也是中国世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来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宗教场所的本质属性,是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这些出家人提供与世隔绝的环境,用来修行和研修经典教义。抽象地说,每个封闭的寺院,都是一个区别于世俗的社会组织,有一套比较独立的神圣秩序。
按照这本书的比较,上述三种制度性宗教,从宋朝开始衰落,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处于了相对弱势对位。宗教人士想拥有独立的、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需要直接领导大量有组织的信徒才行。巫师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视的边缘行业的;而混合型宗教团体,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属于“一露头就打击”。
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时那样风光了。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动佛教信仰,自己出过好几次家;唐朝皇室也长期尊崇道教。我们不做历史的对比,既然这是本社会学著作,还是尽量用数字来说话:按照统计,20世纪初,全国佛教、道家的出家人比例大概在五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根据杨庆堃估计,在整个20世纪,出家人总人数大概在50万到100万人之间,这个职业僧侣的比例,相对全世界宗教国家来说,是相当低的。而且,大部分寺庙道观,早就没有专门的出家人修行和管理了,是由当地士绅雇佣社会人员维护的。按说,规模小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内部成员相互间联系紧密,也可以形成组织网络,对社会政治施加影响。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经没有名义上的全国性“总部”了,那些坐落于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刹,只代表名义上的各宗派,但并不拥有实际权力,只能影响一小部分有学识的僧人。
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居于主流的,还是分散性宗教。分散性宗教同样具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和信徒,但它没有独立的制度和运作形式。在中国,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渗透进了世俗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宗族秩序、政治网络这些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哪种具体宗教。我们刚才说到:中国传统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间信仰混合在一起,类似于“大杂烩”的状态。比如,过去的民间有一个常见现象:在乡下的寺庙里,出家的和尚道士自己都说不清自己信仰的是佛道中的哪一派,他们过得是和世俗之人同样的娶妻生子、吃荤饮酒的生活,老百姓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从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断,这当然不合教义。但从社会学的功能视角观察,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真正主导民众意识的,不是某一个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间共同信仰的道德权威。按照儒家所说的,是以“神道设教”来教化民众。
许多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认为这种局面就是低等的迷信。而杨庆堃通过对比,确认了这是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分散性宗教。它用自己的形式,来发挥社会功能。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个例子:在传统社会,维护最好的宗教场所其实不是寺庙,是什么呢?你应该能猜出来:是民间各个家族自己维护的宗族祠堂。人们在本家族里,过得才是真正高度组织化的宗教生活。宗族的所有成员,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家庭地位,在家长的组织下,有秩序地参加家庭祭祀。在葬礼、超度这些仪式上,虽然有专业的神职人员、也就是和尚道士参与,但他们不是组织者,而是受雇者。
前面说的各行各业的行会也是这样。商会的会长、行业的首脑也不是专业神职人员,但负责组织本行业内部的祖师爷、保护神的祭祀,这是维系从业人员凝聚力和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过去是非常严肃的。
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一个权力集中的宗教系统来组织宗教活动和民众的生活。各种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性地维护着不同领域里的社会秩序。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制度性宗教的教义大多否定现世,经常要打破世俗的传统,推行自己那一套独立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时代开始提倡素食等等。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变了欧洲人的世俗生活。而分散性宗教因为没有独立制度,所以会致力于维护现行的社会价值观和习俗,并且为这些既有生活方式赋予一层神圣化气质。这就推导出了一个假设:中国传统社会能够维持长期的保守性稳定结构,也许不只是来自大一统的王权政治,也有分散性宗教的作用。
所以,从宏观来看,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为主。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这种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间宗教或者其他信仰。但真实的形态,还是以社会生活或者家庭生活为基础,主动地融入世俗秩序。杨庆堃等很多学者,都对这种现象持肯定态度。从社会功能视角来看,没有哪种宗教一定是典范,简单地说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管用就行。
中国人信仰的力量是什么?
信仰的力量他会产生精神,精神改变世界,精神改变物资,精神能推动生产力,精神能推动人类文明,精神能推动社会进步,精神能改变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精神能提升人的.意志与战胜一切苦难的决心,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气!新中国的最好信仰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有什么精神信仰?
我理解的中国人的五大信仰。1,家,家族,家国。中国人的核心信仰是自已的家,家族。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如春节,无论在哪里,无论路途多远,中国人都要尽力回家团圆这一现象中可看出中国人对家,家族的重视。中国人忠于家,家族,进而有强烈家国情怀。
理念与信仰的区别?
两个词的区别在于,理念的意思是理性,概念。多用来指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信仰的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比如说,小李和公司新来的同事由于理念不同,所以常常会因为一个问题而吵得不可开交。
信仰与精神的摘抄?
信仰对人有很大的作用,文天祥有爱国的信仰而名垂青史,屈原追求内心的信仰而名扬后世,哥白尼信仰“日心说”而成为科学革命之父,亚瑟信仰骑士精神而成为骑士王。
威廉·詹姆斯说过:“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的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当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疲乏,单调与无味,我们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痛苦所掩灭着。但是,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应留住最初的信仰,重新审视脚下的路。那样,我们会坚定地正确地跨出每一步,并且是充满着快乐的。
云层之上,一只追求信仰的鸟儿扶摇直上。
与信仰有关的古文?
1、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2、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3、唐·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4、宋·岳飞《满江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译文:我满怀壮志地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
5、汉·曹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6、《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7、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8、汉·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9、唐·韩愈
读书勤乃成,不勤腹中空。
译文:读书学习勤奋肚子里才有(学问),(读书学习)不勤奋肚子里就是空的(没有学问)。
10、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彝族的信仰与禁忌?
忌戏耍动头;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