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中医所说的寒热是如何划分的?

不知道中医所说的寒热是如何划分的?

体寒就是怕冷 怕凉 手脚冰凉

体热一般是手足心热 还有点冒汗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

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下面,介绍几种简易预防体寒的小办法。

饮食合理可防体寒

1.适当摄取盐分

在中医中,盐分有着温热身体的说法,所以,适当地摄取盐分具有调整血液循环的效果。当然,盐分也不可摄取过多,否则,对健康有所影响。

2.控制水分

“多余的水分”是体寒女性的大敌。多余的水分不仅会吸走身体的热量,还会使肾脏机能低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而过剩的水分也会成为下半身肥胖的原因。

3.进食不宜过量

进食过量不仅会形成肥胖,还会引起体寒。如果进食过多,肠胃活动就会减慢,而血液的大半会在肠胃中滞留。腹部的集中温热就会导致手脚的寒冷,所以,进食是以八分饱为佳。

4.“阴性”食物要温热后食用

牛奶、豆腐、青菜等食物原属“阴性”,容易造成体寒,而经过温热加工后,就能转换为阳性,所以,这类“阴性”食物最好是经过加热加工后再食用。

5.多吃北方水果少吃南方水果

产于南方的水果往往比北方的水果更“寒”,也更容易造成体寒。比如,香蕉与苹果相比,香蕉更容易令身体感到寒冷,所以,体寒者应在选择水果时,以北方水果为好。

6.DIY夏日“生姜红茶”

“生姜红茶”兼备利尿作用及温热身体效果,养成每天饮用3―5杯的习惯,身体越来越热,肌肤越来越光滑。

制作方法:切细的生姜放入红茶中,然后用黑砂糖或者蜂蜜来增加甜味即可。如果时间不充裕,红茶包及管状的生姜产品也可以。将切片的生姜放入水中并煮沸,再加入红茶包也可以,感觉体寒的时候在微波炉中加热一下就行。白砂糖容易让身体感觉寒冷,所以最好不用。

7. 女性如果经常出现冬天脚怕冷,可以用一个水桶里面装入热水+米酒+姜片(热水和米酒的比例是1∶1的比例)泡脚。冬天,在看电视或下班休息后使用,可以改善女性的怕冷症。

8.服用维他命E,有助于扩张末梢血管,刺激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但维他命E的效果较缓慢,对于习惯性手脚冰冷的人来说,可能要服用三个月以上而且服用量可能需要210~250IU/天才够。

9.烟碱酸,这个在维生素B群里面比较不易被破坏的维生素,并且维他命B1、B2、B6也有助于烟碱酸的合成,存在许多食物中如肝脏、蛋、牛奶、起司、花生、绿豆、咖啡中,它的温热效果比较快,例如我们在喝下一杯热咖啡之后,突然全身都温热起来,就是这样的道理。

怎样辨别病人是真热假寒还是实寒证?是真寒假热还是实热证?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