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食疗养生法
孙思邈提出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观念,强调的就是“知食宜”。所谓“知食宜”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环境的不同、体质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属性,而实施“食养”或“食治”的规律,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知食宜”之气候--“四季五补”
《摄生消息论》对四季饮食养生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当春之时,食味民间养生网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 病尔,故宜养心”。
道医将四季变化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的养生观,符合中医理 论“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学说”。后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季五补”的治疗原则。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长夏淡补,秋季平补,冬季温补的原则。
现代中医食疗学认为,饮食五味是人与自然界最密切联系的方面之一,人取自然界的饮食来营养自己的身体,以维持生命。自然界由动植食物所构成的五味饮食,其变化是不可胜数的,人体的五脏六腑对五味饮食也各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四季的变化强烈的影响着五脏对五味的摄取。因此,不同的季节食入不同的食物,肌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或营养肌体,增进健康;或改变其生理特性;或引起特殊的病变。
特别提醒:从道家“知食宜”的观点来看,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的反季节水果、反季节蔬菜与“四季五补”的养生原则有悖,不宜经常食入。
“知食宜”之环境--因地施膳
道医认为,不同的生活地区,饮食调理的方法也相应不同。如山区的人缺碘,容易患大脖子病,应该多吃含碘量高的海产品;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应该多吃柔润的食物;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应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
这个观点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记载,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 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古人通过实践和观察而获得的真实记录,说明大自然通过饮食五味对人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现代中医食疗学对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地方性疾病,食疗的方法中医养生网也各不相同,这与早期道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克山病,是一种心肌坏死的特异性地方性心脏病。经研究发现,它是由于发病地区土壤中缺乏硒,粮食作物和蔬菜中硒含量也很少,从而导致人体长期缺硒所致,因此在防治克山病过程中,从饮食中补充硒是一种极有效的食疗方法。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等,都是地域特征明显的地方病,与当地水质、矿物盐、 微量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饮食补养、膳食调整至关重要。
特殊工作环境与食疗的关系:
“知食宜”之环境还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例如矿山开采,隧道挖掘,石英粉厂,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的搅拌,机械制造中的铸造、喷粉等,工人不注意防护,长期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极宜导致“矽肺病”.研究发现,多食萝卜能使肺部纤维化逆转,清除矽尘使之随痰液排出;多食海带有助于矽结节软化、排泄及消 散;多食菠菜、冬瓜可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环,排除矽尘预防矽肺形成;另有黑木耳、芹菜、荸荠、蘑菇等均有保健作用。可消除尘毒、防止吞噬细胞变性和坏死,防 止淋巴管炎和阻止纤维性变化及矽结节形成。因特殊的工作环境而易产生的疾病还有很多,如放射病、高频微波损伤、铅中毒、汞中毒、砷中毒、苯中毒等等,在饮 食治疗的过程中都有针对性的食物,辨证施食、辨因施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知食宜”之体质--因人选食
道医认为,不同的体质对食物的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体胖者远肥腻,多清淡;体瘦者远香燥,多滋阴生津。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之饮食,阳虚有寒之人, 宜温热养阳之饮食。对患有疾病的人,则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阴阳偏盛,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
现代食疗学认为,食物与个体的适应性,是一个包括了物理、化学、生化、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一般的食物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引起不适,但由 于个体差异,少数人也会产生不适,最常见的就是食物过敏。英国曾报道有对33名偏头痛者的调查,发现其中23人有食物过敏反应,停止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 后,偏头痛消失。此后在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中,测试了牛奶、蛋品、巧克力、咖啡、水果、鱼类、小麦、水生贝壳、肉类等大量食物的影响,查明上述23个偏头 痛患者平均每人对其中三种食物有过敏反应。婴儿常有对牛乳的变态反应,经研究表明,是由于牛奶中较大的蛋白质颗粒可以渗入粘膜而引起过敏反应。还有较多见 的,食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菠箩过敏症等等。因此临床“食治”因人而宜,才会有好的效果。
道家的食疗养生法是根据季节、环境、体质进行饮食养生的原则,体现了道家饮食“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念,至今对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