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三味妙药治崩漏

​      【药物组成】

白头翁、贯众各35g,生地榆40g(剂量为笔者所习用)。

【治疗方法】

方中各药用量视人与病两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用15~30g,最大量可用至50g,每日1剂,连服5剂。出血停止后,用量减半,再服3~5剂以巩固之。然后改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养肝益肾调理冲任之品以恢复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涩以固脱、祛瘀生新。主治血热妄行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验证举例】

段某,女,40岁,1998年4月5日初诊。诉不规则阴道出血已5天,有时量多,有块,色鲜红,经妇产科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3天无效。视其舌红无苔,脉之弦数。处以上方3剂而愈。

【运用体会】

本方曾在门诊中验证过多例,并把其作为治疗崩漏的首选方。

考虑本方特点有四:

一是药简量大;

二是不用炭类止血药,防其留瘀;

三是均为未经炮制的原质生药;

四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贯众确有收缩子宫而止血的作用,侧重清热解毒,白头翁祛瘀生新,兼消积聚。

三者配伍一起,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能清热泻火以治本,尚有“涩以固脱”以治标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特殊功能。

本文选自《杏林40年临证手记》

月经崩漏怎样治疗?

【概述】崩漏是指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相当于西医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本病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而得名。
崩与漏在症状及程度上有所不同。崩出血量多,来势急,病情重;漏则出血量少,淋漓不断,来势较缓,病情较轻,但二者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因此,崩与漏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故临床统称为之崩漏。
关于本病病机,《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概括其病机为损伤冲任,《血证论》则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曰血崩,……古为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溃,故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提出崩漏论治当需重脾的见解。《丹溪心法附余》将治法归纳总结为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大法。
【治疗】1.血热证(1)虚热证【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苔薄黄,脉细数。【方一】保阴煎【来源】《景岳全书》【组成】生地15克,熟地12克,芍药12克,山药12克,续断12克,黄芩15克,黄柏12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可加生脉散益气滋阴敛血,阿胶养血止血;若血久不止,气血亏损,证见面色苍白,气短倦卧,心悸头昏,血色淡而质清者,为气血俱虚之象,方中加黄芪、枸杞、首乌。【方二】上下相资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9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9克,五味子9克,熟地12克,枣皮12克,车前子9克,牛膝9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以熟地、枣皮补肾为君,元参滋水清热,佐以沙参、麦冬、玉竹滋阴润肺,使母子相资、上下相润。精生而液亦生,虚火除而血气宁。更有人参补气摄血,五味子宁心敛血,车前子引诸阴药,使滋而不腻,牛膝行血,宜去之。全方共具“资血之源,安血之室”的功效。
【按语】若出血似崩者,加仙鹤草、乌贼骨以增强止血之效。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以其久漏必瘀之故。若证见心烦少寐者,为心阴不足,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证见眩晕、轰热、易怒,为阴虚肝旺,可加龟板、龙骨育阴潜阳,白芍柔肝养血。
(2)实热证【症状】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忽又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或稠,或有血块;口渴烦热,有发烧,或有小腹少腹疼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方一】清热固经汤【来源】《简明中医妇科学》【组成】生黄芩12克,焦栀子9克,大生地12克,地骨皮12克,地榆12克,阿胶(烊化)11克,生藕节15克,陈棕炭12克,炙龟板9克,牡蛎9克,粉生甘草6克。
【功效】泻热凉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生黄芩、栀子泻火清热止血;地榆、藕节清热止血;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敛血;陈棕炭收涩止血;加沙参益气滋阴。全方泻热于滋阴之中,体现了实热崩漏的功效特点。
【按语】全方诸药各司其职,集清热、泻火、凉血、育阴、祛瘀、胶固、炭涩、镇潜、补任、固冲多种止血法于一方之中,能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功。【方二】滋水清肝饮【来源】《医宗已任篇》【组成】柴胡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山栀9克,枣皮12克,茯苓12克,淮药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生地12克,大枣3个。
【功效】清肝泻火,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本证以方中寓六味地黄丸滋水以泻火;柴胡疏肝解热;栀子清热止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大枣补脾固气;当归性偏温而行血,出血期间不宜用。加仙鹤草清热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
【按语】全方滋水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经郁热而致的实热崩漏证。
2.肾虚证(1)肾阳虚证【症状】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方一】右归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制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6克,杜仲12克。
【功效】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
【按语】临床可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方二】通脉大生丸【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组成】杜仲12克,续断12克,菟丝子12克,艾叶15克,肉苁蓉12克,紫河车3克,鹿角霜9克,枸杞12克,炙首乌30克,当归6克,砂仁9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台乌6克,车前子12克。
【功效】温肾调经,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肾虚崩漏以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艾叶、肉苁蓉、紫河车、鹿角霜温补气,调固冲任;枸杞、首乌、当归养血益肝;砂仁、茯苓、山药调补脾胃;台乌温气理血;车前子、引诸药下行。
【按语】本方重在温补肾阳,兼顾肝脾,使肾中阳气得充,精血得养,冲任得固而经水自调。
(2)肾阴虚证【症状】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方一】左归丸合二至丸【来源】《景岳全书》【组成】熟地12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6克,龟胶6克。
【功效】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杞子、山萸、菟丝、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川牛膝引血下行,故不用。合二至丸滋养肝肾,全方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之功。
【按语】若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心悸,可加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宁心止血之功。【方二】补肾调经汤【来源】《新中医》【组成】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20克,黄精15克,桑寄生12克,鹿角霜12克,金樱子9克,菟丝子12克,续断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9克。
【功效】滋肾养血,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制首乌、枸杞、黄精、桑寄生、鹿角霜滋肝肾、养精血、益冲任;金樱子、菟丝子,续断补肾气、固冲任;党参、白术、甘草补气摄血固冲。
【按语】若肝阴失养,症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生牡蛎、元参;若心阴不足,症见心烦、眠差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3.脾虚证【症状】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方一】固本止崩汤【来源】《傅青主女科》【组成】人参9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12克,当归6克,黑姜6克。
【功效】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培元,固冲摄血;熟地滋阴养血;黑姜温中止血;当归药性温行,故暂不用。加升麻以升提气机;山药、大枣补中益气;乌贼骨涩血固冲。
【按语】全方气血两补,使气壮固本以摄血,血生配气以涵阳。气充而血沛,阳生而阴长,冲脉得固,血崩自止。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方二】济生归脾汤【来源】《济生方》【组成】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18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24克,木香12克,炙甘草9克,生姜6克,大枣3个。
【功效】补脾益气,补气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固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脾;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宁血;木香宣畅三焦,调气健脾。
【按语】该方重在固气生血,归脾统之,则经调如期。
4.血瘀证【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方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熟地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9克,蒲黄9克,(冲服)五灵脂9克,三七粉5克,(冲)、茜草炭12克,乌贼骨20克。
【功效】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物养血和血调经,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
【按语】若兼气滞者,症见胁腹胀甚,上方加炒川楝子、香附;久漏不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崩下不止,去当归、川芎,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瘀而化热,症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者,加仙鹤草、地榆、茜草、夏枯草。【方二】红花桃仁煎【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组成】红花12克,桃仁12克,熟地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白芍12克,丹参12克,延胡12克,香附9克,青皮12克。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寓有桃红四物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养血调冲;香附、青皮调气开郁;延胡止痛化瘀;用于肝郁血瘀证尚宜。
【按语】气血虚而兼瘀滞证者,宜调补气血,化瘀生新,用八珍汤加益母草、鸡血藤、香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