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表现症状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nm,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发病机制】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人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又称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后若干年发生,曾提出病毒突变、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个病毒感染促进慢性麻疹脑炎等发病机制,但都不能证实。最近研究发现SSPE病人系脑细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过程中翻译受阻所造成。由于此蛋白是病毒装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体或免疫细胞清除,从而导致本病。

【病理】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出现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胸腺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在皮肤、眼结合膜、鼻咽部、支气管、肠道粘膜特别是阑尾等处可见有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肥大。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Hecht巨细胞肺炎,而支气管肺炎则是继发的细菌感染。SSPE病变早期可见脑膜轻度炎症,全脑炎累及皮质和皮质下灰质及白质,在血管周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围绕,胶质细胞常增生。疾病后期有神经元退行性变、神经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经元、星状细胞的核内可见核内包涵体。在电镜下,包涵体呈管状结构,是副粘病毒核衣壳的典型表现。这些损害在脑内分布不均匀,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变也不一致,故脑活检无诊断意义。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

1、 轻症麻疹 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 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 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 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2、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肌阵挛消失,出现其他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冰、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五)结核情恶化 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者不鲜见。

(六)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l岁者每日给 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 I~4周后应重复。

【预防】

(一)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0.05ml/kg仅能减轻症状;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二)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l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1989年美国免疫咨询委员会提出:4~6岁儿童进幼儿园或小学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人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三)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四)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荨麻疹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皮肤病,其表现为突发并且分散的一颗颗红色疹子,也可表现为一大片的红色肿块,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而且来得快去得也容易,变化多端,所以也俗称“风疹块”。荨麻疹在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到奇痒,它还可能侵入到皮肤深处,使眼睛、嘴唇肿胀而形成血管水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荨麻疹的一些特珠症状有哪些?

一、荨麻疹病程不定

荨麻疹的病程不定,数日或1-2周内痊愈。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如食物、药物、感染、蚊虫叮咬、吸入物、接触物、内科疾病、遗传以及精神因素、物理或化学因素等均可诱发。但是以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致敏最为常见,如鱼虾、牛奶、鸡蛋等。草莓、蕃茄、核桃、腰果、蘑菇等也会诱发该病。

二、荨麻疹瘙痒难忍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得了荨麻疹,患者会感到全身瘙痒难忍,让患者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为了及早治愈,摆脱痛苦,就要及早发现荨麻疹的症状,出现下面症状就要立即检查治疗

三、荨麻疹起疙瘩

荨麻疹的症状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苍白色扁平疙瘩,多时会融合成大片,伴有明显瘙痒,皮损多时遍布全身。荨麻疹发病快,消落也快,一般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儿童常合并发热和胃肠道症状,有些患儿还可合并手足、眼睑甚至整个面部局限性水肿。另外,吸入花粉、动物皮屑及羽毛,接触某些纺织品、昆虫等也会诱发。

荨麻疹常用预防方法:

荨麻疹的病程很长,不少患者的风疹断断续续地出现、加重、缓解或消失,时间可长达数月。而急性荨麻疹在数日或几周内就会停止发作而恢复。由于荨麻疹病程长,所以疗程也比较常,主要的治疗方法和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点:

1、寻找病因。这个很重要,找准病因才能对症治疗和避免。很多因素都可以诱发荨麻疹,如某些药物、食物、物理、吸入物、和化学刺激等,找出病因可以避免与其接触和降低荨麻疹的发作几率。

2、服药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服用抗组胺药物后病情都有好转,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疗程常,所以不要长时间服用同一种药物,可以一段时间后更换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3、调理过敏体质:过敏体质是指体内免疫功能有先天性缺陷,人体内的免疫反应会使TH1细胞数量下降,在外来相关的抗原物质(花粉、螨虫、真菌等)进入这样的人体后,连续产生多种细胞激素如IgE的产生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促使免疫反应朝向TH2途径形成体液免疫反应,产生一系列有害于机体的反应。过敏体质在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固定于皮肤、黏膜组织中,当再次遇到同样的过敏原,则导致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过敏反应介质,即发生荨麻疹。研究证明:补充益生菌来提高游走全身黏膜性突出细胞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缓解过敏反应改善过敏体质的效果。

免疫疗法对严重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欣敏康益生菌以活菌的状态进入肠道,并很容易被人肠道壁上的树突状细胞所摄取,并刺激脾脏细胞分泌IFN-γ干扰素,提升免疫TH1细胞免疫应答的水平,此外补充一定量的欣敏康益生菌可大大降低血清中的IgE抗体而抑制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能够很好的诱导TH1免疫应答,同时降低TH2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功能的调整,己被用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治疗,

荨麻疹饮食起居同样的重要,生冷辛辣忌口也很的重要。想要身体好也同样要做到以下方面:

1、 做到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年轻人喜欢经常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殊不知,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尤其秋天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同时,起床的时候不能太过急,睡醒之后适当懒床几分钟,伸个懒腰,对预防血栓形成是有好处的

2、秋天的饮食对于养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秋季应该以“滋阴润肺”为主导,早餐也采用食粥的方法,比如,百合莲子粥,糯米粥,黑芝麻等,平时还应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少食刺激性食品。

3、多喝水,不要等到感到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喝水,没有感到口渴的情况下也应该适当的补充水分,防止干燥。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4期:

(1)潜伏期:大多数为6~18天(平均10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特点如下

1)中度以上发热,无一定热型。

2)上呼吸道炎表现为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眼部炎症引起眼硷水肿、结膜充血、眼泪增多及畏光是本病的特点。

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白色斑点直径1mm,外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黏膜及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l~2天迅速消失。

4)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皮疹开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逐渐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2~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开始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继而色加深呈暗红,但亦有出现淤点者。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皮疹发作时体温升高、全身不适及各种发炎症状也达极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患儿,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2)重症麻疹:见于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称为黑麻疹。也可表现为麻疹少、色暗淡,皮疹不易出透或突然皮疹骤退。此型患儿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疹者。此型无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本病少见。

(4)无皮疹型麻疹: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整个病程无皮疹。

麻 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

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

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

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

(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恢复期病人如继续烦躁不安,须注意有无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或脑炎等。

(3)咳重痰稠者,可用祛痰止咳剂,如棕色合剂等。

2.中药及偏方

(1)发疹前期取:芦根15克、连翘9克、杏仁6克、桑叶、菊花、桔梗、甘草各3克、薄荷1.5克,水煎服。

(2)出疹期取:银花9克、连翘、荆芥、牛膀子各6克、桔梗、甘草各3克、薄荷1.5克后入。热重疹融合成片者加丹皮、赤芍各9克,紫草15克,水煎服。

(3)恢复期取:银翘散加沙参、麦冬各9克、生地、玉竹名6克,水煎服。

(4)葛花6克、茶叶一小撮,水煎服。适用于出疹前期和出疹期。

(5)鲜茅根60克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3.营养和饮食

宜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给予富于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饮食、如米汁、豆浆、牛奶、藕粉、稀饭、面条、绿豆粥、蛋花汤及菜泥汤等。对明显腹胀及消化不良者,可暂时只给米汁和脱脂奶。各种饮食均应避免油腻或含刺激性调料,并按少量多餐的方式轮流调换供给,不要搞人为的“忌口”。麻疹病人的水分补充相当重要,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应随时给予果汁、鲜芦根水或开水。发疹期可多吃一些能透发麻疹的食物如香菜、竹笋、蘑菇、鱼虾等。至恢复期,应逐渐增加饮食的质和量,婴幼儿可给牛奶或混合奶(用牛奶、 豆浆、米汁及白糖等配制),亦可给蒸鸡蛋糕、肉泥、肝泥 、粥、鸡蛋面条、鲫鱼炖蘑菇及豆制品,水果、绿叶青菜等; 年长儿则可及时恢复正常饮食。同时亦可服药膳“香菱浮萍粥”或“柴胡甘草粥”及胡萝卜、香菜、荸荠饮食。脱水、不能进食或饮食过少者,应予以静脉输液。

4.家庭护理

(1)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清洁,室温以20℃左右为宜,可间断进行热蒸气喷雾或中草药熏蒸,既有利于麻疹透发,亦可保持室内的湿度。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新鲜,不可紧闭门窗,但应避免直接吹风。要防止强光刺激患者眼睛,日光直射时可用深色窗帘遮挡。晚间室内照明不宜过强,或加用适当灯罩使光线柔和。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2)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及精神状态等。如体温过高或过低,皮肤灼热无汗,肢端发凉;或大汗淋漓,焦躁不安甚至诲语、抽痉;或出疹延迟,分布稀少,隐约不出,出而复隐,疹色过淡过暗等,均反映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有并发症,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3)保持床褥干燥、清洁、无皱折,盖被应轻软,衣着应宽适,勤换内衣,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每日常规行臀部及阴部护理一次,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门及外阴清洁。出疹期宜保持皮肤温暖潮湿或微汗。对皮肤灼热无汗、高热及皮疹迟迟不出者,应进行温水(40-45℃)擦浴或熏洗液擦浴。熏洗液可用鲜香菜或西河柳30-60克加适量水煎成。边擦浴,边擦干盖好,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出疹时及疹退后患者常有皮肤瘙痒,故应简短指甲,防 止抓伤皮肤。可擦以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洗剂,或用止痒扑粉。

(4)每日常规用生理盐水或2-4%硼酸溶液冲洗双眼2-3次。须将睑缘之分泌物洗净,两眼应分别冲洗,勿使冲洗液流入同侧外耳道或对侧眼部。日间每次冲洗后滴入0.25%氯霉素眼药水;晚间冲洗后可用杭生素眼膏涂入眼内。为了防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注意避免平卧喂哺,服药时切忌捏鼻强硬。经常保持口腔、鼻腔及外耳道清洁,随时清除鼻腔的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对已形成的鼻痂需用温水或油类滋润后予以清除,动作应轻柔,不可强行取出,以免引起疼痛和出血。对鼻腔料膜充血肿胀显著而妨碍通气者,可滴入0.5-1%麻黄素,每日3-4次。每日常规用温水彻底清洗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用 ,温水清拭口腔。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应局部涂以甘油或4%硼酸软膏。

(四)注意事项

1.单纯麻疹患者以家庭隔离为宜,由医生指导家人做好对病人的隔离及护理。重者及有并发症时应住院隔离治疗。

2.为了避免并发症,患呼吸道感染或有皮肤化脓感染者不进入麻疹病室,更不可接触病人。

3.高热者忌用酒精擦浴、冰敷或冰水灌肠,亦不可用强烈退热剂,以免防碍出疹。

4.出疹期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及药物疹等常 见发疹性疾病鉴别。

(五)预防常识

1.对8个月以上易感者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年幼或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可进行被动免疫,立即肌注人血或胎盘丙种球蛋白。

2.中药预防:贯众12克,甘草3克,升麻1.5克,煎服,隔日一剂,连服3剂。

3.在麻疹流行期间避免让易感儿互相串门或去公共场所,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以减少受染机会。凡接触过患者的成人或医护人员,在接触其他易感儿之前,要在阳光下照射10分钟或在户外空气流通处逗留20分钟。

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

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

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

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三)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

麻疹,俗称“痧子”,它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染而致,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好发于冬、春季。病初起似感冒,发热、流涕、咳嗽、喷嚏等,同时还有两眼发红,畏光,眼泪汪汪。2-3天后,口腔内两颊可出现小白点,周围有红晕,3-5天后皮疹首先从耳后出现,逐渐由脖子发展到颜面、胸背、四肢、手足心,至此疹子即出透,若病程顺利,以后就进入恢复期,病程约10天左右。民间流传的“烧三天,出三天,回四天”即此。若疹出又突然隐没,或出疹顺序杂乱,或疹出不透,伴面色白,咳嗽气急,高热肢冷,口唇紫绀者,提示有并发症。常可并发肺炎、咽喉炎、肠炎、脑炎、中耳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3岁以下小儿多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重度上呼吸道粘膜炎、结膜炎、颊粘膜出现特征性麻疹粘膜斑,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留下棕色色素沉着,并有糠麸样脱屑,常并发肺炎,对婴幼儿健康危害很大,一旦麻疹治愈后可终身免疫。

[A]出疹前期

[治法]:解表,透疹,化痰

荆芥8 连翘9 薄荷6 桔梗9 鱼腥草9 前胡6 蝉蜕6 黄芩8 白芍10 葛根6 浮萍8 甘草4

[B]出疹期

[治法]:清热解毒,透疹,退热

金银花12 白芍10 升麻6 葛根12 浮萍9 蝉蜕6 青天葵12 柴胡8 紫草10 板蓝根9 丹皮10 生地12

[C]恢复期

[治法]:养阴生津,健脾胃

天花粉10 生地10 麦冬10 沙参10 芦根12 玄参9 桔梗9

川贝6 杏仁8 紫菀9 射干8 鸡内金10 山药12 扁豆12

[上述3个药方的加减]:

(1)皮肤有紫斑出现,加赤芍8 丹皮9

(2)出血者,加地榆9 莲子芯6 仙鹤草10

(3)痰多者,加款冬花10 桑白皮10

(4)咽喉肿痛者,加黄芩8 山豆根6 马勃6

(5)神志不清者,加胆南星8 石菖蒲6 安宫牛黄丸(依照说明书服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