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一、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显性感染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控制传染源首先要隔离病人,因为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一般在疾病高峰阶段大量排细菌或病毒,但很多传染病在出现症状前已排毒或排菌,如流腮病人在腮腺肿大前6天已能排出有传染性的病毒,这就是为什么将病人隔离后仍继续出现流腮病人的原因。所以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隐性感染者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不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只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在大多数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病人(10倍以上)。隐性感染当病原体被清除,即获得对该疾病的免疫力,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也是可怕的传染源,如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痢疾、伤寒、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带菌者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病原携带者可无任何症状,不易被人发现,但可将携带的细菌、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对有菌痢史及近期有腹泻者,入托入园时一定要做大便培养。另外,还有一种叫潜伏期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现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现感染。 二、切断传染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传播途径。冬春季节好发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播,开窗通风的方法简便有效,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效果也不错,必要时戴上防护口罩等。夏秋季好发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苍蝇、不洁的手、玩具、及日常生活用具接触等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的确是“病从口入”,所以,切实做好饮食卫生的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日常生活用具要清洁,玩具需消毒等。要消灭“四害”,尤其是灭蝇。 三、保护易感者:易感者是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如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小儿缺乏对疾病免疫力,故提高其免疫力,除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按时预防接种。世界卫生组织要求,1岁以内完成卡介苗、麻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白破的接种。我国政府实行免费为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等)也是保护易感者的措施之一。
免疫性缺陷疾病的有关知识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orders):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其组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各种因素所致损伤,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
二、分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遗传因素 免疫系统器官发育不全
(1)体液免疫缺陷
(2)细胞免疫缺陷
(3)联合免疫缺陷
(4)非特异免疫缺陷(吞噬细胞、补体系统缺陷)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伴随其它疾病
(1)营养不良
(2)肿瘤
(3)感染:HIV、HTLV
(4)其它:手术、创伤、烧伤、脾切除, 伴随其它疾病治疗
(5)免疫抑制治疗
三、特征
1、分布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儿童居多,占一半以上。(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3)AIDS:成人居多,男>女。
2、临床表现
(1)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死亡的主要原因。体液免疫应答缺陷,易患化脓性细菌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缺陷,易患真菌、病毒、原虫等感染。(2)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防御、自稳、监视、调控异常。统计学报告肿瘤发生率:T细胞免疫缺陷者>正常人100-300倍(淋巴系统肿瘤和白血病)。自身免疫病(SLE 、恶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多倍。
(3)多系统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