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医门学习第160期
调畅气机升降散,不寐医案两则
案1
屈某,男,24 岁。
2010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失眠一年。
病史:一年来失眠,难入睡,往往要1~2小时方能入睡。心烦易怒,思想不集中,乏力怕冷,腰酸,纳可,大便二三天一解。舌尖偏红,脉平。
处方:僵蚕12g,蝉衣12g,姜黄9g,大黄(后下)3g,柴胡9g,黄芩9g,川楝子6g,川连9g,肉桂(后下)6g,淮小麦100g,红枣6枚,生甘草6g,14剂。
2010年5月31日二诊:服第1剂药后即能在5分钟内人睡,前10天均如此。但后4天大约要20分钟才能人睡。大便一天1次,舌尖偏红,脉平。
处方:守方,加白芍 9g,14 剂。
2010年8月9日三诊:自5月份服药以来,均能在大约10分钟内人睡。偶有腰酸,体力差,大便二天一解,舌尖偏红,脉略弱。
处方:守5月13日方,加人参粉(晨起空腹吞服)6g,14剂。
案 2
舒某,女,31岁。
2010年11月22日初诊。
主诉:夜寐易醒、早醒半年余。
病史:近半年来夜寐易醒,且早醒。人睡尚可,睡眠中间要醒三四次,需20~30分钟方能再次人睡,且早醒(4点多)。
梦多,晨起全头胀,略痛,要敲打,至午后稍缓解。
近来月经延期1~2周,量少,色暗,有痛经,经前腰部有酸滞感、乳房胀痛,末次月经11月8日。
大便三日一行,干结,费力,有不尽感。平素性急易怒,畏寒汗少,有乏力肢楚感,易口角、舌面生疮。
下肢时有紫青块,不痛,位置固定,血常规检查正常。舌淡红尖边红,有芒刺,脉偏沉滑、尺弱。
处方:黄连9g,黄芩9g,白芍9g,阿胶(烊化)9g,鸡子黄(冲)1只,僵蚕9g,蝉衣9g,大黄(后下)3g,姜黄9g,山栀9g,当归15g,苁蓉 15g,7剂。
2010年11月29日二诊:夜寐醒2次,隔20~30分钟能再入睡。
本来早上4点多醒后难入睡,现5点多方醒,晨起的头胀痛消除,心烦易怒好转,大便二日一行较通畅。舌尖红,有芒刺,脉偏沉滑、尺弱。
处方:守11月22日方,加肉桂(后下)6g,生地12g;改黄连12g,当归30g,苁蓉30g,7剂。
2010年12月6日三诊:睡眠已安,从晚上10点睡到早上6 点半,中间不醒,头胀痛除,大便一一日一行,心情好。
舌尖红、芒刺均减轻,脉偏沉滑、尺弱。
处方:守11月22日方,加肉桂(后下)6g,生地12g,落得打15g;改黄连12g,当归30g,苁蓉30g,7剂。
2010年12月13日四诊:睡眠大便均正常,心情好,畏寒减,精神振,经前乳胀除,12月10日月经至,色鲜红,有痛经。舌尖红、芒刺减轻,脉偏沉滑。
处方:守11月22日方,加生地15g,益母草15g;改黄连12g,当归30g,苁蓉30g,7剂。
按语:升降散原出内府仙方,首载于明代龚廷贤之《万病回春》,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清代杨栗山将此方改变分量服法。
更名为升降散,用治温疫。现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均极为欣赏此方,《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载此方治验甚多。
我临证运用升降散,多效法赵绍琴教授,用之疏泄气机,治疗气郁化火者。
案1的患者气郁不舒,心肝火旺,心肾不交,方选升降散疏调气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清肝泻热,合交泰丸交通心肾、甘麦大枣汤宁心安神。药合病机,1 剂即效。
案2的患者情绪不佳、性急易怒,显属肝郁化火。
气郁而血瘀,故月经延期、量少色暗、痛经、经前腰酸、乳房胀痛:心火炽盛、故口角、舌面容易生疮、舌尖边红、有芒刺;
心火炽而肾水虚,故乏力便秘、尺脉弱,月经延期、量少与肾虚也有一定关系;心肾不交,故睡眠不佳。
患者以失眠为主诉来求诊,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火、补肾水为主,合升降散加山栀疏泄气机,调畅情志,当归、苁蓉补益阴血,一诊即效。以后对初诊方稍事调整,病告痊愈。
王某,女,76 岁。
2008 年 12 月 8 日初诊。
主诉:白天嗜卧、晚上失眠十年。
病史:近十年白天嗜卧,晚上失眠早醒。经常头晕,但无视物旋转,遇到陌生人则双手及左足颤抖。此外,下午5点颤抖也会比较明显。胆小自卑,抑郁忧愁,纳少便溏,乏力畏寒。无口腻。舌苔白腻,脉涩。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30g,陈皮12g,菖蒲30g,远志9g,苍术30g,厚朴9g,天麻30g,钩藤(后下)30g,白蒺藜30g,葛根 30g,党参 9g,干姜 9g,7 剂。
2008 年 12 月15日二诊:服药3天后手足颤抖已除,即使家中来很多客人也不抖。晚上睡眠改善,白天精神已振,畏寒减轻。但仍头晕,便溏。舌苔薄白腻,脉涩。
处方:守方,加鬼箭羽 20g,改葛根 90g,14 剂。
2008 年 12 月 29 日三诊:诸症均减,口臭。舌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加藿香15g,佩兰15g,肉桂(后下)6g14 剂。
2009 年1月 12 日四诊:诸症均减,舌苔薄白根略腻,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守初诊方,去川朴,改党参 30g,加肉桂(后下)6g,制附子6g,7剂。
2009年1月19日五诊:诸症均安,但抑郁。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一:守初诊方,改制半夏15g,苍术15g,党参30g;加肉桂(后下)3g,制附子9g,淮小麦100g,甘草6g,红枣6枚,14 剂。
处方二:逍遥丸,每次口服8粒,每日3次。
2009年2月2日六诊:诸症尚安,唯吃饭前口臭。舌边有齿印,脉沉。
处方一:制半夏 15g,茯苓 20g,陈皮12g,菖蒲30g,远志9g,苍术9g,白蒺藜30g,钩藤(后下)30g,葛根 90g,党参50g,干姜15g,制附子9g,肉桂(后下)3g,淮小麦100g,炙甘草9g,佩兰15g,7剂。
处方二:藿香15g,佩兰15g,公丁香3g,檀香3g,7剂。煎汤漱口。
本案患者日夜颠倒,白天嗜睡,晚上失眠,何以仍重用半夏,而且视其全方,与平陈宁神汤相似者何也?
答曰:本案之症结仍在痰湿内困。痰湿蒙蔽心窍,则日夜颠倒,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痰气交阻则胆小自卑,抑郁忧愁;风痰困扰,则眩晕震颤。
而痰湿内困之由,又当责之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故方用自拟平陈醒神汤加减。
平陈醒神汤与平陈宁神汤组成一致,均系二陈汤合平胃散加菖蒲、远志,唯茯苓与半夏的剂量最多只能用 30g。
何以醒神与宁神之方,组成一样,只在茯苓与半夏剂量的差别?
关键在于茯苓、半夏与菖蒲、远志不同。菖蒲、远志化痰开窍,既安神又醒神,双向调节。
茯苓、半夏既能化痰治本,同时又能安神助眠。而醒神作用的发挥,则是因为痰湿的消除是间接的。
所以,不论欲安神,还是要醒神,菖蒲、远志都可用大剂量。
但茯苓、半夏则不然,剂量太小起不了作用,剂量太大,化痰作用固然好,也能因此起到醒神作用,但一定被其较好的安神助眠作用所掩盖。
因此,治失眠,茯苓、半夏剂量根据病情需要,轻症茯苓、半夏各用30g即有一定效果,重症则必须用大剂量,茯苓用至90~100g,半夏用至60~100g;
治嗜卧,则需权衡痰湿的轻重,茯苓、半夏的剂量一般不宜超过30g。
最后,可以再补充说一句,平陈醒神汤虽名“醒神”,其实也有较好的安神助眠作用,可以说醒神与助眠两方面作用是兼备的,两类患者均可使用。
至于党参、干姜、肉桂、附子之类,目的是健脾气、温脾阳,以杜生痰之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