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为什么要早睡早起?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怎么预防入秋后老是咳嗽

国庆过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入秋后最近这段时间里,门诊室看咳嗽的患者明显增多。咳嗽患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并且咳嗽时间长,甚至达到一、两个月以上。看上去都是一入秋就发作的咳嗽,其实病因并不一样。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气管炎等都可以引发咳嗽。特别是入秋后,早晚凉、午间高温,年轻人在日间穿得少,在晚上不注意添衣,就容易着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此外,秋天的空气干燥,导致人体干渴,咽喉也较易发炎。尤其是现代都市生活,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在气候变化刺激下,机体容易调节失去平衡。


秋天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为界,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多见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初发病时,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并带有咽喉肿痛。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不少人只要一咳嗽,马上想到用抗生素和止咳药,然而这些药物对大多数咳嗽并无多大效果,有时还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久咳未愈的患者,应尽快接受医生的诊治,分清咳嗽类型再治疗。


燥咳被误认为感冒的几率很高。很多人自以为是感冒,服用感冒药来治疗。实际上,秋咳属于秋天的燥邪侵犯人体所致,属于一种外感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还用一些不相干的感冒药、抗生素等,会逐渐损耗人体正气,病情就会由外感转为内伤咳嗽,加重病情。


对于急慢性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引起的咳嗽,病人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痰。在这种情况下,不主张用止咳药,尤其不能用镇咳药。


据介绍,咳嗽是机体本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咳嗽可以清理进入呼吸道的异物,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当病人以为自身疾病而引起咳嗽时,如果吃了镇咳、止咳药,这些异物就可能“咳”不出来,堵住呼吸道,引起窒息。一些市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当家中患有老年性疾病的老人剧烈咳嗽时,有的家人会马上给老人服用镇咳药。但是,有时候却酿成悲剧:老人咳嗽止住了,但是一口痰却要了老人的命。如果咳嗽患者痰比较多,应该使用一些祛痰、化痰、支气管扩张剂等,这些药可以祛痰、化痰,使气道通畅。


秋天燥咳的病人还往往因为咽喉干燥疼痛而自服润喉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润喉片一般主要起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润喉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疾病,它会收缩血管、减轻水肿和疼痛。而在秋季干燥的天气里经常含服,却使血管收缩、口腔粘膜干燥破损,反而加重病情。


许多人认为咽喉痒、咳嗽就是咽炎。其实,秋季咳嗽和咽炎有区别。慢性咽炎的病因较复杂,治疗上还是要对症下药,通过长期的消炎、抗菌来治疗,效果会更好。在急性期应及时选用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勿使它转为慢性。而在慢性期抗菌药物一般不主张服用抗菌素,主要是加强预防与保护,避免各种诱因。

治疗护理两不误


治咳嗽,不单是止咳,对“虚人”一定要调理身体,要补,要用祛淤的办法来用药。风寒风热的咳嗽好治,咳症特殊的,一定不要忘记病症的本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要兼顾这种咳嗽的特殊性,看有没有夹虚、夹淤、夹郁。 上面提到过,燥咳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凉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等。


对于容易燥咳的人,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润肺的瓜果和食物。秋梨上市,每天吃1-2个,可养肺润燥、润肠通便、预防咳嗽。此外,金橘有很好的止咳作用,每天可食3次,每次5-6颗,也很有药效。患者自行买药时一定要先咨询药店的药师。


光吃药不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十分不利。建议:患者在家要多休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秋凉乍起,应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饮食应清淡,平时应注意多喝水,少吃咸、辣等味道较重食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