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饮食不为肌肤 全文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没有”饮食不为肌肤“这个词组或这句话。

养生与食疗的问题~!急求帮忙~!!!急~!

1.夏季养生 南方清热,南方人十之有八九阳虚寒湿
2.《内经》的养生裏头有一个“春夏养阳”这麼一个提法,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没有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治未病以前要找出,有病的话马上就要治。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於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
3.是药三分毒,药,能不吃则不吃,有的食物确实可以代替药物的,比如轻度中暑,完全可以靠吃西瓜利尿消暑退热,不必吃药,这也要看病例和病情,还是听医生言在先。我的理解是:1、“五”字并非狭义的五种物品,应为广义的该类各种物品;2、养--生命根本、主食,助--辅佐性食物,益--补益性肉类食品,充--与主食一起配合食物;3、气味合---各种食物相互不能冲突相克,并非完全味道的一致;4、全句强调的是要求食物的多种搭配,不能偏食,各种营养均衡发展,必能补精益气,强壮身体。

曾国藩节欲节劳节饮食是什么意思?

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了官场。初进京时,他的父亲曾写信叮嘱他保身三要:节劳,节欲,节饮食。


这“三节”其实就是“三戒”,也说明当时得曾国藩身上有些缺点,实际上,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他之所以最后成就了一世功名,并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倍受后人称赞,是因他正视了原有的缺点,又能逐渐克服它们,并成就人生。我们讲他的家训,讲他如何识人、识己,才特别具有现实的意义。


对于曾国藩父亲提出的这“三节”,曾国藩后来不仅身体力行,更将这些写入了家训,要求子孙遵照执行。


节劳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


曾国藩深以为然。他在家信中写道:“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人所谓的“劳”,共有两种,形劳在身,神劳在心。人不得闲,导致身体操劳;心不得安,导致精神操劳。


曾国藩一向是个肯下苦功夫的人。然而在养生这件事上,他却教育子孙要“节劳”。


节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要逼自己竭尽全力。要学会估量自己的极限,否则身体就有可能吃不消。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体的动静,就犹如世间的阴阳,需要平衡调和。太极之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阳者主动,阴者主静。


久动不静使人疲,好逸恶劳使人乏。想要健康,就要做到动静相宜,从而使阴阳调和。


节欲


人有所求,就会有所思。思虑过多,正是因为人的欲望过盛。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的太多,得到的越少。最后就会连内心的平静,都会一并失去。多少人因为过多的贪欲而引火自焚,堕入深渊。


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自称为“君逸臣劳”。他说:“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君逸”是养心,“臣劳”则是养身。


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节制欲望,不仅养心,更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


对于一般人来说,节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不能把人的一切欲望绝对禁止,但一定要有所节制。


曾国藩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纵欲必然有损三宝。他说:“惟有日日静养,节嗜欲、寡思虑。”让自己安静下来,每日减少一点思虑,自然心态平和。


节饮食


《易经》的卦辞中写道:“颐,君子以节饮食。”单看卦义不难明白,节制饮食,是顺应天理的养生要方。


曾国藩在饮食方面一向主张少食、清淡。他深知,脾胃是决定人后天体质的根本。


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因此,曾家的日常饮食,多以蔬菜等素食为主。


曾国藩在饮食方面,更是定下了诸多规矩:如“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每餐必喝粥,用以调和脾胃。又如“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晚餐不吃荤菜,给肝胆留下休息的时间。


《千金要方》记载:“夜饭饱,损一日之寿。”意思是,晚上吃撑一顿饭,就是于无形中减损一日的寿命。


曾国藩就告诫家中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


哪怕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百年前曾国藩的养生经也十分科学、有效。很多人刻意追求养生,却往往忽略了病从口入,是药三分毒。


曾国藩写信给四弟,信中写道:“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断不在多服药也。”劝其不要一年到头吃药补身。补药吃太多,往往身体得不到改善,反而吃出一身病来。保养身体的方法,只是在调理饮食欲望,补药对人有害而无益。


清人朱用纯在其《治家格言》中写道:“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诺。”只要饮食精简细致,就算只是自家园子里种的蔬菜,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