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疾病谱转变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居民死亡疾病谱变化的基本趋势为:过去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逐渐被非感染性、慢性疾病所代替,未来,我国居民的死亡疾病谱将会以老年病、富贵病、肿瘤、神经精神类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为主流。

根据上述不同年代的情况,居民死亡疾病谱转变的趋势分析如下。 死亡疾病谱转变趋势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通常人们把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痢疾等,是由病菌、病毒、寄生庄等生物因素引起的。我们对付传染性疾病有“三宝”一一疫苗、抗生素、“消杀灭”〔消毒、杀虫、灭昆)。现在,传染性疾病有的已被消灭,有的得到基本控制,总的趋势是在减少。非传染性疾病明显增多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增多,形成巨大威胁。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人数已占我国死亡人数的2/3。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在死亡疾病谱的排行中逐渐靠前,传染病逐渐靠后,农村居民尤为明显,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神经、精神类疾病跻身前十大死因之列。20世纪60年代以及1990年代,神经、精神类疾病不在前十大死因之中,2005年,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神经、精神类疾病均跻身前十大死因之中。 农村居民患富贵病增速加剧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死亡疾病谱越来越接近城市居民死亡疾病谱。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逐渐靠前,这种趋势在加强。 年轻人患老年病现象突出受种种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如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的饮食,运动的减少,烟酒的危害,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肿瘤、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腰颈椎疾病、骨质疏松等一些原本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出现低龄化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成为主导疾病。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是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比如中国;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总的来说,人类的死亡疾病谱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这是新世纪疾病谱转变的总趋势。

死亡疾病谱转变的原因

由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营养水平、保健意识、医疗技术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导致死亡疾病谱发生根本改变,改变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生活方式及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讲,那些能引起传染病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瓜果不洗净,随地吐痰等等,人们认为那是“不讲卫生”,容易病从口入。可是,对于那些能导致人们患冠心病、脑卒中(中风〕、癌症的渚如吸烟、缺乏锻炼等习惯,其病根在思想,这是思想上的“不讲卫生”,是病从“脑”入。行为的不讲卫生直接导致感染性疾病增多,而思想上的“不讲卫生”则直接导致非感染性疾病的增加。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引起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十大疾病中,生活方式病是最主要的疾病。我国现代人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习惯、行为的不当以及生存环境的不适,可直接影响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增长,使得一些老年性疾病增多,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特别是肿瘤,80%的肿瘤发生在55〜85岁。

环境因素的影响脏、乱、臭是以前环境污染的三大表现,现在的环境污染不是过去的菜叶、果皮、煤渣和灰尘之类,现在的污染是大量的有毒物质、重金属及化学成分复杂的污染源,其污染对人畜危害极大,是诱发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物学的影响〔病毒、细菌等〕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营养不良,保健意识低,卫生条件差,医疗技术低下等多种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前,国民最主要的死因是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营养过剩,感染性疾病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增加。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激烈的竞争,压力的增加,紧张的情绪,使心理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激增。

医学模式改变下的保健服务制度的影响过去,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传染病又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所以,人们把那种情况称之为“生物医学横式”。这一模式是以生物学因素为出发点,着重于个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现在不同了,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已逐渐由传染病转移到非传染病上来了,非传染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所以,人们把现在的医学模式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横式”。基于此,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医学横式强调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即从局部到全身,从医病到医人,从个体到群体,从原有的生物医学范畴扩展到医学和心理学的广阔领域。相对落后的“生物医学横式”不仅跟不上现代人的防病治病需要,而且会影响现代人的死亡疾病谱的构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