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疾病怎么分类啊?

疾病分类,是把数千种病伤按一定标准(如疾病发生原因;病伤部位;疾病过程临床表现等)分成若干大类(母类),大类下面再分成小类(子类)。所有病伤都各自分在一个类中,有类可归。分类的疾病名称,可以准确反映疾病发生规律和个体病例特征,成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疾病的规范与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ICD),始由1853年,定期修订。目前使用的是第九、十次修订本。ICD是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进行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必须遵循的标准化分类方法。以往我国在防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中医学和西医学并存并用。关于中医学的病名及分类,《卫生统计学》(1990年版)称“中医学以‘证’为病名,根据证候特征和脏腑系统以区别各种疾病”;《临床流行病学》(1995年版)称“中医则将疾病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类。
中医学疾病名称及分类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内经》。《实用中医内科学》(1985年版)说“《内经》对‘内科’病证的记叙达200多种……给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奠定了基础”。《内经》是我国古典医学里的理论之母,由若干隐名学者结集当时文化和医学成就,汇编成《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至汉以后医家认为《内经》内容广泛,“文义高古渊微”;因非出自一人手笔,“其论病证脉候、脏腑经络、针灸方药,错见杂出(交叉重复),读之茫无津涯,难得其U会”。于是出现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其中有一类方法为“以类相从”,进行“类分”研究,包括对疾病进行分类。如隋代杨上善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列:“诊候;证候;藏府病候;伤寒;寒热;风;气;杂病”等卷目,归类《内经》认识的疾病。
明代张介宾编著的《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内经》最完整的一部,其书第三十一卷名“会通类・疾病”,指出“疾病一类浩繁难悉,今所采者,或摘其要,或总其题,观者仍当于各类细求之”列疾病三十大类(目),分类《内经》疾病。以疾病发生的原因,列“时气病、风证、伤寒、情志病”四大类;以疾病的病理变化,列“阴阳病、虚实病、寒热病”三大类;以病伤部位,列“经络藏府病、气血津液病、头项病、七窍病、胸胁腰背病、皮毛筋骨病、四肢病、胎孕、阴病(阴器,前阴、后阴)”九大类;以疾病过程主要临床表现,列“喘咳呕哕、肿胀、诸痛、积聚症瘕、癫狂惊痫、消隔、厥痹痿证、汗证、卧证、疝证、肠菪剐骸⒂钢住笔二大类;最后,列“杂病”(其它病伤补充分类)、“死证”(相当于急危重症与死因)二大类。以“阴病”类为例,将《内经》病名:“小便遗数、遗溺、闭、癃、溺血、睾痛、阴痿、白淫、阴挺、带下、痔”等列在其中。这种“以类相从”进行类分研究的方法(包括病名),为后世医家论病、著作所引用。就从现代医学疾病命名、分类原则和方法对照来看,有相似之处,也还是比较合乎科学的。
随着中医学发展创新和医、教、研的需要,如再编制或评价中医疾病分类(表,教材)时,应考虑防治疾病任务的需要,参考当代医学发展水平,并尽可能保持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国内、国外的疾病分类的可比性,以保证疾病分类准确,适应中医学的自身发展和疾病防治的需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