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血热则妄行,血寒则凝滞,故出血属血热者,宜选用性偏寒凉的食物。无明显热象的虚证患者,饮食宜偏凉或性平,急性出血期间应慎用温补。蔬菜水果之性凉者,多对止血有利,可以选用,尤其是鲜藕、荸荠、木耳、梨、荠菜等。出血少而渐停时,治宜健脾、益气、补肾,以花生及红枣为佳。患病期间忌油腻、生冷、酒及辛辣之物。因油腻、生冷之品可伤害脾胃,酒及辛辣之品助热动血。根据您所介绍的情况,可能存在虚实夹杂,本质为脾肾不足,又存在热象、血淤。
食疗方
1.三红汤:红枣50克,花生米红衣20克,红糖适量,共煎煮,吃枣喝汤,可补气、生血、止血。
2.热象明显(如尿黄、口干、咽痛、皮疹颜色鲜红)时,可试用栀子加鸡蛋方:山栀子9克,打碎后加水1碗煎成半碗,去渣,加入鸡蛋黄1个,打散后,鸡蛋黄及药液1次服完。每日1次,连服2个月。栀子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凉血之功效;鸡蛋黄性甘、平,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效,两者合用可滋阴凉血、养血活血。
专家荐方
1.丹参、党参、生黄芪各30克,川芎20克,桂圆肉15克,与乌鸡同煮,佐餐食。
2.灵芝15~20克,大枣50克,蜂蜜5克,用水煎后饮用。灵芝入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可滋补强壮、固本扶正。
3.取胎盘适量,焙干研末吞服,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
以上3方可长期或交替服用,均有补脾益肾之功效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给个满意答案,O(∩_∩)O谢谢
中医是如何调养身体的?
中医药学将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元气的扶植就是从根本上健脾养胃,而调理脾胃的关键是祛湿寒。宝气元食品通过祛除脾胃之湿气、寒气,从而扶植体内元气,改善寒性体内,从而调养身体。百度一下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比如痰湿体质,平时有肢体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溏薄的,可以用健脾利湿的方法,如果是肝郁体质,平时脾气暴躁,胸膈满闷,两胁胀满的,可以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如果是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的,可以用疏肝泻热的方法,如果是瘀血体质,肌肉关节疼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者,可以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总之,中医的调理方法就是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偏盛或者偏衰,根据检查结果具体症状,遵照医嘱,
中医调理古代怎么说
中医调理在古代也是调理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开个方子去调理身体。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发表评论
http://www.suanming3.com/list-471.html
http://www.suanming3.com/list-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