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与宗教信仰无关,个人定力,自戒,自律源于作人原则,底线。其实质是生活态度,生活作风,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必定是有自我约束力的。
佛学是关于觉悟的哲学,学佛,修佛,佛家是有区别的。
生活的本质是修行,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人人都要开,花。但不一定能结果。
天有四季,人亦有。春天来了百花开,但并不一定秋天都有果。
修行入定的门派很多,除了佛家的净土,禅宗的三禅六定外。还有道家,儒家,阴阳家,医家等修行法门。佛家禅宗由儒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儒家借鉴道家,三家相互借鉴,佛道修行法门高于儒家。纵观中国古代修行之法,入定法门基本相同,皆修心入静。
道家修行入定之法
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以呼吸入静,意守关窍,运行周天。“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体悟天人境界。大道至虚至静,人心应当清虚宁静。
入定以气炼丹,内丹之术,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道家讲静,是出世的,是把静作为修习的一个手段,作为消灭意识的一个工具,作为可达到的一种境界,用来修身,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通过静来修行,消灭意识,到极静源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说到了静的根本境界,那么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呈现,自然证道成仙。
道家讲求静不像儒家那样还拘泥于一个学业,一个专业,一个外物目的性。
儒家讲“静”,是为了增加积极性的外界知识;
道家讲“静”,是为了减少外界知识对灵的影响。
从对身体本身而言,道家静是更好的修身方法,从追求外物追求成功而言,儒家静最好,儒家的静更类似于一种所谓专心的概念,并非真正的静。而是安静的静。
而道家的静的概念显然是比安静更深刻的范畴,是一种意识难以名言,突破用文字形容的范畴。
儒家修行入定之法以静养神,明心、明志、明理。
讲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是一部“动态入定”的教科书:孔子,是一位传授“动态入定”的教练!
“动态入定”通俗的说,是种心智功夫:让人在日常的生活,进入一种类似佛教“入定”的心智状态。
人,为什么要“动态入定”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进入“动态入定”的状态后,就能达到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生命境界。
这种生命境界,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目的所在,《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身”,指的就是为了进入这种生命境界。
孔子到了70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所以,看不出什么人生成就。
而王阳明则不然,他在龙城顿悟之后,达到了“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生命境界。从此之后,不论是在官场,还是战场,王阳明几乎战无不胜,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所以,“动态入定”这种心智功夫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种状态在《大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说,人一旦进入“动态入定”的状态,身心就会没有忿懥、没有恐惧、没有好乐,没有忧患。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意不动、心不动的心智状态。
进入“动态入定”状态的方法就是《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一个人从平常的心智状态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把孔子所有的书都倒背如流,讲得头头是道也进不了这种心智状态。
要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就必须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时时刻刻运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统、调整自己的心智状态。如此,假以时日,才有可能逐步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
这种时时刻刻运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统,调整自己心智状态的,就是“慎独”。
要真正学儒,功夫全在于“慎独”。真正学儒的人都自称“慎独之人”,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那修养也可分为“内明”和“外明”两个方面。对内(自身内心)要“止”住妄念,对外要及时止住自己的行为,凡事“适可而止”,如此修身,便可“定”的“至善”境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后做到了定、静、安,此时你已经是心无杂念,自然能够周密思考;而事情经过了周密思考,便能做得切当圆满而有所得,“明德”而近“道”了。儒家讲“静”,强调心的安静,是入世的,用来治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是产生“得”的一个段位。一个手段,有点儿功利心。之所以可以确凿的这么说,我们看下面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儒家讲究静更多的是把精神集中到一个专业,一个方面上来,这就是儒家的静的本质,儒家的静是为将来的社会获得服务的。
儒家的静是获得外物。儒道两家相通之处
道家儒家的静也有相通的地方,人能享受安静。
本身就能放松,达到修身的目的,这也是为啥两宋时期,儒道相通,诗风禅意。
阴阳家修行入定之法,以定明真,冲举通关。
“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俟。”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就提出了一套养生方法。其中有“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分威法伏熊 ”、“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蓍”。
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之中最神秘的一个门派了,而在许多年前,阴阳家还只是道家分支的一个门派呢。因为与道家的理念不和,阴阳家自立门户之后研究出了许多杀伤力巨大的招式,比如像六魂恐咒这样阴毒的咒法。不过不知道因为什么变故,这些咒法失传了,如今能参悟和解除的人寥寥无几。
仙家提出了六种修炼方法
(1)安心定神法:以正神镇摄刺激和诱惑以及自身的冥想,以达到履险如夷,逢凶化吉,水火不入、疫染不侵的境地。
(2)内丹法:用仙丹神药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3)服气法:气有六气,为元气、志气、运气、人气、灵气及和气。通过呼吸运动可达到修炼目的。
(4)服气法:是通过呼吸吐纳六时之气来修炼,六时之气为:“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家,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这种方法可以治百病、可以强身、延年益寿。
(5)服饵法:在食物或药物中加入特殊补益品。常用松脂、柏脂、中乳、人参、地黄等物,可以耐饥益气。
(6)辟谷法:是求绝食以生存,这里又分为:胎息法,以食气化营养物来维持生命;入定法,道家神游、禅家入定都可以数日不进食,长睡不醒;精神专一法,通过诵经等手段专一精神而止食。
医家修行入定之法,入定是养生的一种,以静养神,滋五脏,聚神阳气。养生之道,本出自医家。医,本为玄门五术之一,尚由此验证,修行之妙,当然不会差了。
丹经常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行旁门安乐法,行持不已,可以却病延年,号为人仙。使人身中精气常足,不亏于物,不乱于心,自然身不劳,不劳则养矣。
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精气充足,自然就不欲于饮食,渐渐厌荤腥。正气充裕,邪气自去,营气流行于血脉经骨,卫气循环于周身表里,病愈减而体益健,安有不延年益寿之理。若是行持不已,先天萌发,归根复命,则修行之功大也。
丹经常云,金液练形,玉液炼形,可使人白发返黑,齿落更生。然人行之而少有验证者,却托言返老还童为指身中气机,而非指身体,功夫不到,或者自己修错不敢承认罢了。要炼形有效,需要还丹为真,若是丹不真,当然无效验,若前功不验,其后功夫与丹道,既是南辕北辙,不可同日而语。
若是人不求长生,只求延年,不需行丹道,修行安乐法,不出半月,效果必现也。
修行一事,要自己信的过,方才算有用。丹道有别于其他教派的地方,就在于其验证。一步一个验证,上一步不验证,下一步就是空谈。果真能玉液还丹,再行玉液炼形,自然能得其验证,古之人诚不欺我也。
发表评论
http://www.suanming3.com/xingzuo/mojie/
http://www.suanming3.com/xingzuo/mo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