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病毒产生于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
在国内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扩展资料:
预防指南
1、综合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血清。
2、预防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参考资料来源:
谁知道鸭感冒引起了浆膜炎该怎么治疗
编辑词条鸭传染性浆膜炎
疾病简介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小鸭。本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小鸭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
最急性患鸭看不到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少食,拒食,伏卧一角,腿软,不愿行走,运动失调,伏卧于地时头向上向后呈痉挛性点头运动,有的前仰后翻,有的鸣叫,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有的头颈弯曲呈90°左右转圈。病程一般1-2天。
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有呈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慢者心脏被淡黄色的纤维样物所包裹。肝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肿大质脆,胆囊肿大。有的病例气囊上覆有纤维素性膜。肌胃实质部剖面有出血,有的角质易剥离。
防治
1、对病鸭用人用庆大霉素,每只0.5毫升,胸肌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
2、对健康鸭一律用人用庆大霉素逐只进行预防性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3、通过及时用药和改善饲养条件,并对污染场地进行消毒。
肉鸭养殖用药误区是什么?
二、联合用药。肉鸭用药中有时采用联合用药,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避免耐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等。联合用药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有些药物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而有的药物合用会产生拈抗作用。例如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TMP或DVD合用,使药物抗菌增强,抗菌范围扩大收到很好的作用。新霉素与强力霉素增强疗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耐药性,其中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最易产生耐药性。还应该考虑用中草药,如鱼腥草、青蒿、马齿苋等易得草药。 三、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给药方式。肉鸭用药上首先要结合病情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最好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用抗菌药治病时必须有合适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疗程应充足,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可连续用药3-4天,症状消失后,再巩固1-2天,以防复发,磺胺类药的疗程更长。药物的剂量的应用应根据病情,对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病例剂量应增大,使药物在血液中尽快达到有效药浓度,给病原以致命打击。药物的应用还应特别注意给药方式,一些药物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仅少量吸收,就不能采用口服。如青霉素类大部分要肌肉注射,很少一部分用于口服。对于呼吸道疾病可以喷雾治疗。 四、定期消毒,加强免疫。定期进行消毒对防治鸭病具有积极作用。应该选用有机氯等高效低毒的消毒药,目前用于肉鸭养殖场环境消毒的药物有:醛类(甲醛、戊二醛)、碱类(如烧碱、生石灰)、卤素类(氯制剂有漂白粉、消毒王、灭毒威等,碘制剂有碘三氧)、过氧化物类(如过氧乙酸)、季胺盐类(如百毒杀)。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扫冲洗,以防有机物(如粪、尿、脓血、体液等)的存在,然后再喷洒药液进行消毒。制定消毒程序,一般10-15天进行一次带鸭消毒,5-7天一次环境消毒。同时,疫苗预防必不可少,要加强疫苗的防疫,结合当地疫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虽然肉鸭生长周期短,但是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预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