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治肝病吗?

中医院可能也会对肝病进行治疗的,因为中医院里面也分有传染病科或者是肝病科,肝病的治疗除了抗病毒治疗以外,也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只是中医院并不是治疗肝病的一个专科医院,无论是医生的水平还是用约方面都不是太先进,建议去专业的医院治疗。

肝囊肿7mmx7mm中医能治吗?

肝囊肿7mmx7mm中医可以治疗,而且这个囊肿是无需治疗的,每年做下B超就行了,可以吃一点医生开的中药调养一下,如果胃胀的厉害,可以去医院开一点养胃的药,每年做个B超复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什么中药养肝护肝效果好?

选择中药来调理保护肝脏的话,可以选择护肝片强肝胶囊这一类的药物,基本上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的接触,也可以选择党参,黄芪,白芍这一类的来进行控制,尽量选择容易消化吸收植物动物的蛋白等来进行调节改善营养,避免烟酒这一类的食物接触。

灵芝孢子粉可以试试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排毒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从中医的角度,肝有疏泄藏血等重要功能,也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脏腑之一,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对肝脏的保养,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服用一些养肝护肝的茶类。

1、枸杞。枸杞有养肝的作用,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肝细胞新生,中医用枸杞主要是针对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所导致的头晕眼花、视物疲劳模糊、眼睛干涩等症状,有滋阴明目之功效。

2、菊花。菊花是传统的主要的清肝明目的中药之一,性质偏凉,尤其适合于肝火旺盛而导致的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等症状。

3、蒲公英。蒲公英寒凉,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作用,尤其适合于肝胆湿热、肝胆热毒病症的治疗,也是一个平常的食物,也有清热散结的作用,尤其适合用于肝火旺盛而导致的面红、皮肤油腻、暗疮、肝胆乳腺炎症等。

4、决明子。决明子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减肥的作用,性质偏寒凉,适合于肝胆火旺并伴有大便燥结等症状,有消脂减脂、调节高血脂病症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清肝宁心安神的作用,适合于心肝火旺而导致的失眠、脾气暴躁、易怒、便秘等症状。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请问中医诊脉时,肺和大肠,肝和胆,肾和膀胱,心和小肠,脾和胃如何在寸关尺部位如何区分?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书籍。方便大家学习手诊面诊知识。原文有更多图片,在此文中我会尽可能的把主要图片配好。

手诊面诊色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粹,老祖宗们靠它诊疗治病。十指连心,五脏六腑反应与表。身体的内部疾病,一定会反应在外部。学会观察,学会手诊面诊色诊就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疾病。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我把手诊面诊色诊方法和技巧,结合中医前辈们与我自己的实际经验综合起来。希望能帮助广大的朋友,预防疾病,健康生活。

第九讲:中医神奇的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朋友啊,你说我容易吗?当然你也不容易。能这样坚持学习下来的,都是患难的兄弟啊!!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法历史悠久,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其中“切”讲的就是脉诊。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的。当然,学会了,好多多多。你知道的哦。

脉诊简介: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其实不简单啊!】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 心【关】 肝【尺】 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 肺【关 脾 【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 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

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 3种:

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

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

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府,我们一直是禁止私人持枪!小时候很多朋友家里有打兔子的土枪也被收,多好的一件事。美国应该这么告诉民众了:我给你民主和自由,但不能给你枪支的自由,因为你难免会暴怒甚至因为做噩梦走火。……总统不好当,所以奥巴马头白了。 帅锅帅姐们,不容易啊。我不是总统,但是也怕早生华发啊!!但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一定要坚持完成《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