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口才和动作的词语成语

能言善辩néng yán shàn biàn
[释义] 善:擅长;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语出] 元·无名氏《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正音] 辩;不能读作“bàn”。
[辨形] 辩;不能写作“辨”。
[近义] 能说会道 能言快语
[反义] 笨口拙舌 拙嘴笨舌
[用法] 用来指人善于言辩。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练习口才 应该如何练习 如何让自己的话语有技巧

   凡是能言善辩的人,推究人事必然见识丰富,若触及正道则恢宏而不周全。


   言之技巧,一曰揣、二曰摩。


  揣情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及其欲。其有欲,不能隐其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其有恶,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然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言,而更问其亲,知其所安。情之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以其变者,而知其隐情。

教师的口才怎么来

平时做教学研讨,不论是上课,还是讨论,常常听到很多老师评价那些优秀的教师时总是说:“你看,人家的口才多好!”这里,除了真诚的欣赏之外,那言下之意是说,人家有这个天赋,我没有,所以我只能一般般,只能大众化,甚至只能平庸,只能不上进!
一般说来,我们平常这样说的“口才好”,其实往往更多的内涵指向是口齿伶俐,口语表达能力强,嗓音可能还会富有魅力,听着舒服,等等诸如此类。但是,我觉得,长期以来这样对口才如此这般的理解或认同,恐怕正是束缚我们在此一方面提升的一大心理因素。
其实,我以为——
一是口才是想出来的
那么,“口才”与什么有关的呢?与思想!俗话这样说:“听话听音儿。”这个“音儿”是什么呢?就是内容,就是我之所为“思想”。某某人一开口讲话,大家一听,有内容,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悟。哎,这就有“口才”了。所以说,你的思想条理了,你的口才就条理了;你的思想深刻了,你的口才就深刻了;你的思想犀利了,你的口才就犀利了;你的思想明晰了,你的口才就明晰了;你的思想新颖了,你的口才就新颖了;你的思想敏锐了,你的口才就敏锐了;你的思想简捷了,你的口才就简捷了;你的思想一针见血了,你的口才就一针见血了;你的思想势如破竹了,你的口才就势如破竹了;你的思想滔滔不绝了,你的口才就滔滔不绝了;你的思想绵远流长了,你的口才就绵远流长了……一句话,你有思想了,就有口才了;你的思想好了,你的口才也就好了!
二是口才是写出来的
。口才与思想有关系,那么“思想”从何而来的呢?我说,思想从写作中来!
名人们说,写作是思维的体操;我说,我写故我思!从我的体会说,写作对于磨砺思想,条理思想,恰当的表达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我想,就教师而言,一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经过新课改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探索之后,大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都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体悟。但是,这些东西可能是点滴的、零乱的,一旦将之形诸文字,诉诸书面,则往往会发现其中的破绽或浅薄。由此可见,“写作”的过程其实不就是使自己的感悟清晰化、系统化的过程吗?不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起到了一个整理作用了吗?
二是,应该说,“想”与“说”、“说”与“写”都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有些问题想得请,不一定说得清;说得清,不一定写得清。有写作经历的教师,恐怕都有这种经验,就是有些问题确实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条理清晰,可一旦写出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写作对逻辑、对文字表达的准确程度要求更高。由此,写作可以促进我们深入细致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全面系统的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写作的过程自然就成为了我们自身升华的过程。经常写点东西,是可以促进一个教师深入的思考一些问题的。这大概就是刘良华博士倡导写教育叙事,
朱永新教授提倡写教育随笔的原因所在。
俗话说:“武人是打出名的,文人是写出名的。”“写”应该是我们这些“文人”的看家本事,应该是我们这些“文人”研习成果的输出方式和展示形式。而所谓“口才”
,只是指把我们的思考能力或研究成果用不同于“写”的这种方式发表出去,呈现出来而已!所以说,怕“打”的“武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而怕“写”的文人同样也成不了大气候。因为,写不成,肯定也说不成!
三是口才是读出来的
。“口才是读出来的”,主要是想说说口才与阅读的关系。
再美的思想也要有表现的格式,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凡思想必有表现的外衣和承载的样式,此之谓“语言”。因此说,你的“口才”必然要与语言产生联系。你的语言素养高,你的言说能力强,你的语言组织速度快,你的思想表述就会完美,就会淋漓尽致,就能富于魅力,自然你的所谓“口才”就一定好!
但是,我们的语言素养,我们的言说能力,我们的语言组织速度,从何而来的呢?我以为,方法的主要之一是阅读!
所以,我还说——口才是读出来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