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冬病夏治”,那么在酷暑难耐的夏天,有什么养生的方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这个时间段南方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们酷爱冷饮、西瓜等寒凉之品,容易导致寒湿之邪留存体内。

但也因为三伏天的气候比较热,天地阳气最盛,天人相应,人体阳气也随之旺盛,利用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在夏季通过中医的调养,温补阳气,就能祛除深藏在身体里的“寒湿之邪”。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三伏养生呢?益阳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根据不同体质人群,推出四种不同三伏养生法!

1、三伏灸三伏灸包括督脉灸,任脉灸,八髎灸等。

督脉灸、任脉灸、八髎灸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种作用于一体,具有施灸面广、时间长、温通力强等优点。

能激发人体阳气,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阳虚寒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一剂良方。

适应症:

适用于各类阳虚寒湿症患者,如畏寒怕冷,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状态;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腿痛、痛经等各种痛症;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宫寒不孕、习惯性流产、尿潴留、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其中任脉灸、八髎灸对于虚寒性的男科疾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腰骶部疾病等效更佳。

2、三伏贴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在三伏天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间点,将中药加工成特定剂型后直接贴敷于穴位,刺激经络。

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可将药物直达病所,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顽疾,达到防治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功能减退、腹胀、腹泻、阳虚便秘等。

3、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疼痛、颈椎病等。

4、小儿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小儿体虚、经常感冒、消化不良(疳积)、厌食症、小儿腹泻、遗尿等。

5、妇科疾病:痛经、宫寒、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6、其他疾病和症状:容易感冒、空调病、感觉疲惫、失眠、经常自汗、出虚汗、怕冷、小便次数增多等。

3、三伏刮三伏刮是在三伏天,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质的刮痧工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暗红色出血点,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湿排毒的功效。

适应症:

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失眠、头痛头晕、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慢性湿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月经不调等。

4、三伏罐三伏罐是在三伏天行的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又称角法,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内产生负压,使之吸附寒湿之邪沉积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祛湿之功效。

适应症:

慢性疲劳综合症,感冒,颈、腰背酸痛,失眠,肥胖,湿热体质的健康人,急性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等症状。

对于顽固性寒湿患者,可选用艾灸、刮痧、拔罐相结合:灸法温化寒湿,松动寒湿久痹肢体,再以刮痧疏通淤堵经络,驱寒湿于体表,最后以闪罐、走罐、定罐等拔罐疗法拔除留滞于体表之湿气。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李玲

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春,夏,秋,冬都会得季节性的病变,怎么样防治,是有很大学问的,正如标题中所说的,酷暑来临。如何冬病夏治?这里面有几个防治得 要点,必须弄清楚,都什么病才能冬病夏治,他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有几种病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

一,过敏性咳嗽,和过敏性鼻炎,哮喘,哮炎,这部分病人包括有,儿童,学生,年轻人和老年人多为过敏性体质,有遗传因素的,表现为体质虚弱。也有处在生长发育,在更年期的,女性病跟月经有关联的。中医认为,这些病人同处存在肺脾肾亏虚,而以肾阳虚为主,而夏季阳多阴少,在治疗这些病时,大大增强了天然补阳的效果,在用药的同时,也增加了药效,使治病的治愉率大大增强,特别是过敏性的疾病。因为冬季寒凉,对身体刺激性非常大,不容易治愈。所以说,夏季治 是非常容易治愈的。

二,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胃疼。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泌尿生殖性系统的疾病。女性寒经痛,慢性盆腔炎。男性夜尿症。肾阳气不足。还有失眠症,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等等。都服合冬病夏治的条件。因为以上的病,都是冬季寒凉引起的,放到夏天治 你没有刺激。夏天又不容易发作。还能天然补充阳气,再加上吃药,是药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有寒凉病使的人,冬病夏治最能出效果。

三,我深深的体会到冬病夏治,根据春夏属阳的特性,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达到四季的高峰,最佳的治病时期就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择穴位贴敷和给药。药效会经过皮肤直接打通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接达到病灶。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好处,和为什么要冬病夏治高明之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