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盲目的吃中药来进行治疗,因为使用药物不当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起到反作用,会导致脸上的黄褐斑,更加的明显,也会导致一些后遗症。最好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和日常生活的护理来进行改善,首先可以多吃一些维生素c的食品,也可以给局部涂抹维生素e软膏,外出的时候做好防晒,多给皮肤进行补水。
如何去除怀孕后脸上的黄褐斑?
细心的话,会发现,很多女性怀孕后脸上会出现黄褐斑,严重影响了皮肤色泽,影响了心情。孕期黄褐斑的产生可能与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或促黑色细胞激素水平改变有关。有研究表明,妊娠期促黑素细胞激素分泌增多,与黑色细胞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后刺激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导致局部色素沉着。妊娠期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也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孕激素的升高能够促使黑素体转运和扩散,从而导致皮肤出现斑块。如何去除怀孕后脸上的黄褐斑呢?
首先,去除黄褐斑应该从饮食调理开始。怀孕后适当补充含有谷胱甘肽、维生素C的食物,增加皮肤内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以预防黄褐斑生成,已经有黄褐斑的女性一定要多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以淡化色斑,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胡萝卜、西红柿、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水果都是非常好的营养补充。
其次,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淡化色斑的护肤品,一些抗氧化的淡化色斑的霜乳类产品是可以在产后使用的,另外也可以长期使用芦荟胶保湿,这对于黄褐斑的自然消退也有效果。
再次,要注意加强皮肤部位的保护,避免长期日晒,保持心情舒畅。怀孕期间和产后尽可能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利于皮肤的好转。
第四,对于黄褐斑面积比较大,严重影响美观的人群,可以考虑激光祛黄褐斑。利用高强度的光束,以特定的波长被皮肤中色素或组织所吸收,激光在纳米级的时间里将沉积于皮肤的色素物质击碎使其分解,并促进基底部皮肤的循环。经过治疗,局部的色素颗粒渐渐被身体吸收后黄褐斑也就慢慢消失了。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面部黄褐斑”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女子面部出现色素沉着,多分布在额、眉、鼻颊及唇上等部位,色斑淡褐色或深褐色,呈对称性,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多数界限清楚,状如蝴蝶,亦有模糊不清,多年不退者,往往日晒后加重,称为面部黄褐斑,俗称蝴蝶斑,发生于妊娠期者称为妊娠斑。本病还有“黧黑斑”、“面尘”等不同名称。
【病因病机】
本病大多原因不明。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约20%可发生本病。妊娠期因雌、孕激素增多而促使色素沉着,可发生本病。此外,患有月经失调、慢性肝病、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冬眠灵等,也可发生本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情志不调、房事不节、多产多育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但主要还在于肝、脾、肾三脏失调,尤以阴虚火旺及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外科正宗》说:“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忧思抑郁,血滞不华,面络失和,瘀结于上,亦可发为褐斑。此外,《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脏腑”。命门火衰,元阳不足,不能暖土(脾)旺火(心),气血不畅,脉络失和,亦可致面部黄褐斑。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表现为女子面部色素沉着,呈淡褐色或深褐色,对称性,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多数边界清楚,亦有模糊不清者,可长期存在,多年不褪,往往日晒后加重,多见于月经不调、妊娠及少数口服避孕药者。除一般检查外,必要时应行血尿常规检查及有关内分泌激素的测定、B超和X线检查等。
2.鉴别诊断
通过病史及有关检查,可排除营养不良、贫血、结核、肿瘤、慢性酒精中毒、肝肾病变及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引起的面部黄褐斑。
【辨证施治】
本病治疗应辨别虚实,分清主次,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予以活血祛瘀化痰。
1.肾阴不足证
证候:面部色斑呈深褐色,头晕耳鸣,腰背酸软,五心烦热,少寐健忘,形体瘦弱,月经失调,量或多或少,色红无块,婚久不孕,舌红少苔,脉细弦。
分析:肾阴亏耗,精髓不足,故头晕耳鸣;水亏火旺,火燥于面部,故结成黑斑;骨失所养,故腰背酸软;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少寐健忘;阴精不能濡养全身,故形体瘦弱;冲任失司,血海蓄积失常,故月经失调,量或多或少,色红无块,婚久不孕;舌红少苔,脉细弦亦为肾阴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滋阴益肾,清热调经。
方药运用:二至丸(《医方集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女贞子、墨旱莲各12g,怀山药、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10g,丹参、制首乌、怀牛膝、赤白芍各15g。
女贞子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故益肝补肾;旱莲草甘寒汁黑,入肾补精,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医方集解》云,此足少阴药也。二至丸合六味地黄汤及首乌、牛膝、丹参、赤白芍,能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降火消斑。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火旺者,加知母6g,黄柏9g;失眠者,加炒枣仁6g,青龙齿(先煎)10g;尿频肢凉者,加菟丝子、巴戟天各10g。
2.肝郁血瘀证
证候:颜面褐斑,胁肋胀痛,胸脘痞闷,烦躁易怒,纳谷不馨,月经失调,经量偏少,色紫红有血块,或经行腹痛,舌苔薄白,脉弦滑。
分析:肝郁气滞,故胁肋胀痛,烦躁易怒;气滞则血行不畅,久而成瘀,瘀结于面部,故颜面褐斑;肝气横逆犯胃,故胸脘痞闷,纳谷不馨;肝主疏泄,肝气疏泄失司,血海蓄积失常,故月经失调,经量偏少;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故经行色紫红,有血块,或经行腹痛;舌苔薄白,脉弦滑为肝郁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运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柴胡9g,当归、赤芍各12g,川芎6g,桃仁、红花各9g,泽兰、香附、丹参各10g,桔梗、炒枳壳各6g。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原治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见肝郁气滞之瘀血证。女科之瘀血在下焦者,尤为合适。本方系桃红四物汤以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再加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甘草而成。其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通血脉,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当归养血润燥,祛瘀而不伤阴;加入丹参、香附可增强活血化瘀,行气消滞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偏于气滞者,加广郁金10g,青陈皮各6g;夹有郁火者,加丹皮、山栀各9g;偏于血瘀者,加莪术9g。
3.痰湿内阻证
证候:面部黄褐斑,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呕吐清水痰涎,脘部有振水音,小便偏少,形体肥胖,或素盛今瘦,月经大多后期,舌质淡苔腻,脉弦滑。
分析:痰湿中阻,饮渍于上,生为斑黑;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故胸胁支满,呕吐清水痰涎,脘部有振水音,月经后期;痰湿为患,津液输布失常,故小便偏少,形体肥胖;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湿浊上犯,故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腻,脉弦滑为痰湿内阻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痰。
方药运用: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减。
炙桂枝10g,苍白术、茯苓各12g,陈皮6g,制半夏5g,泽泻9g,生姜6g,仙灵脾9g,仙茅6g,薏苡仁15g。
王邈达在《汉方简义》中说:“用淡渗之茯苓为君,选通降其依附之水饮;辛温之桂枝,以补助其被残之阳气;更用气温味甘兼苦辛之白术,甘能补中,苦能降逆,辛能散寒,以扶正祛邪;甘平之甘草,更固守其中。”仙灵脾、仙茅助苍术、半夏、泽泻、生姜、陈皮、薏苡仁和中化痰。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腰酸下肢冷者,加制附片5g,肉桂(后下)3g;大便溏泄者,加砂仁(后下)5g,炮姜6g,六曲10g;烦躁乳胀者,加青皮6g,荆芥6g,娑罗子9g。
4.肾阳虚衰证
证候:面部黄褐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经期错后或闭止,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无力。
分析:肾阳偏虚,温运不足,气血不畅,脉络失和,故面部生斑;肾阳虚损及肾阴精髓不足,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阳气衰弱,气血生化不足,温行无力,故经期错后或闭止;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无力均为阳虚之象。
基本治法:温补肾阳,化凝散阴。
方药运用: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12g,肉桂(后下)5g,制附片(先煎)6~10g,鹿角胶(烊冲)10g,枸杞子、巴戟天、怀山药、肉苁蓉、茯苓各10g。
方中熟地甘温,滋肾填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而祛寒;枸杞子养肝血,助主药以滋肾养肝;山药、茯苓补中养脾;杜仲、巴戟天补肝肾,壮筋骨。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脾阳弱者,加党参、白术各10g,炮姜6g;胃纳欠佳者,加陈皮6g,炒谷麦芽各10g。
【转归及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对于其他慢性原发病,应当进行积极治疗。
【预防与调护】
1.避免长时间日晒,杜绝使用劣质化妆品。
2.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黄褐斑的慢性病。
3.调节饮食,多食碱性食物,少摄入酸性食品。
4.平和心态,调畅情志,使气血调和,肌肤濡养。
【临证经验】
女子面部黄褐斑属中医学面部黑皮,或称“黧黑斑”、“面尘”等。《外科正宗》曾说:“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虽然一般求治者以青年女子为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女子若有此苦衷,亦当求治。我们用调周法获效,重点在于滋阴降火,调复天癸功能。至于痰饮、血瘀、阳虚等病变者,亦必有其临床表现,可随症论治。
验案举例
赵某,44岁,干部。
面部黄褐斑4年,近来加重。初潮15岁,5~7/30日,量一般,色质正常,无痛经。近4年来月经周期4~5/20~30日,量偏多,色红,有少量血块。24岁结婚,1-0-1-1,外用工具避孕。妇科检查未见异常。BBT低温相偏高,高温相欠稳定。就诊时两颊至鼻翼旁有蝶状褐斑,逐渐加重,经用多种祛斑的化妆品和药物少效。心烦易怒,夜寐不熟,大便时干时溏,现值周期第13天,已有蛋清样带下,量少,腰酸头昏,经前乳房胀痛,一般持续7天,舌质偏红,脉细弦。
根据症状,从阴虚火旺论治,予以滋阴解郁,方取滋肾生肝饮,处方:丹参、赤白芍、山药、熟地黄、炒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各10g,炒白术、泽泻、山楂各9g,醋炒柴胡、山萸肉各6g,五灵脂12g。服药7剂后BBT上升呈高温相,遂在方中加紫石英(先煎)9g,绿萼梅5g,再服7剂。患者复诊时自述经前5天阴道少量漏红,BBT高温相不稳定,呈缓慢下降,经行时血量中等,色红,有血块,腹胀,腰背酸痛,经前乳房胀痛减轻,经行7天未净,腹胀便溏,舌质偏红,苔腻,脉细弦。转从健脾滋阴、化瘀固经论治,方取参苓白术散合加味失笑散,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山药、炒丹皮、茯苓、桑寄生、五灵脂各10g,煨木香、六曲各9g,大小蓟各12g,炒蒲黄(包煎)6g,牡蛎(先煎)15g。药服7剂,至经间排卵期予补肾促排卵汤,加重滋阴降火、理气健脾之力。经前期亦按经前期方,行经期予以疏肝调经,用越鞠丸合五味调经散治之。经后期如大便溏,仍用参苓白术散合失笑散治之;如大便偏干,用滋肾生肝饮加减,但需加碧玉散、薏苡仁、焦山楂,或再加桑白皮、炙鳖甲等。如法调治4个月经周期,面部黄褐斑基本消失,月经亦渐趋正常,患者十分感激,疗效亦出于医者之所料也。
按语:患者经期提前,经量增多,色红有血块,此血热夹瘀也。全身呈现阴虚火旺,肝脾失调症状,可见其妇科特征上的血热是由阴虚心肝郁火所致。心肝气郁化火不仅可以导致血热与瘀滞,而且可致脾胃失和,这就增加了阴虚郁火的复杂性及治疗上的难度,无怪乎在应用滋阴降火后反致腹胀便溏。当然,在阴虚火旺的长期演变中必及乎阳,阳气虚弱,故在治疗初期出现经前期漏红。通过不断调整方药,在不太长的疗程中获得显效,亦属治之合度耳。
【小结】
1.本病虽属皮肤病范畴,但除孕妇外,成年月经失调女性常见。因此,调理和恢复正常的月经乃是治疗的要着。当然,面部黄褐斑的外治亦非常重要。
2.夏师认为,本病除阴虚火旺、脾虚血少或夹有血瘀外,其他如痰湿内阻、肾阳虚衰等较为少见。我们一般嘱患者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外用玉容散,同时避免日晒等。如有慢性肝肾疾病或其他疾病者,均应结合有关专科治疗,才能巩固疗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