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可以说是妇科癌症里面的夺命杀手,因为卵巢位于腹腔深处,平时我们如果没有良好的体检习惯,即使是真的得了卵巢癌,早期也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而很多卵巢癌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卵巢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呢?首先,对于使用过雌激素进行治疗的,尤其是长时间的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以及家族史中有过卵巢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中有过卵巢癌的,这些都属于高危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体重超重的肥胖者。肥胖患者如果伴随有胰岛素抵抗,或者存在有长期抽烟,和有害化学物质接触情况的女性,患有卵巢癌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如果从来没有怀孕和生育,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母乳喂养,那么相对来说卵巢癌风险会有升高。而携带有BRCA1和BRCA2基因的女性,患上卵巢癌的风险会更高。
母乳喂养和妊娠可以降低卵巢癌的风险,而且在平时避孕方法的选择上,口服短效避孕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卵巢癌的风险。
卵巢癌是发病率第二位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但其病死率在妇科肿瘤中居于首位。由于卵巢肿瘤病理类型多,起病隐匿,扩散快,疗效不佳,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法,卵巢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文献研究,本文总结了十种与卵巢癌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
一、遗传因素卵巢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卵巢癌的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患有卵巢癌的风险更高。与卵巢癌相关的易感基因BRCA1 和BRCA2的克隆, 更是为卵巢癌遗传因素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研究发现,携带有 BRCA1或BRCA2 突变的妇女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均显著高于BRCA基因未发生突变的妇女。
二、妊娠可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妊娠次数与妊娠年龄均与卵巢癌发病率有关。妊娠次数与卵巢癌呈负相关关系,怀孕7次以上的妇女与未产妇女比较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晚期怀孕比早期怀孕的女性发生卵巢癌的概率较低,在35岁后怀孕降低卵巢癌的风险是25岁之前怀孕降低卵巢癌风险的两倍。相关研究发现首次妊娠与末次妊娠间隔时间越长,卵巢癌发生风险越低。
三、激素对卵巢癌的影响生殖激素水平可以直接在卵巢上皮细胞中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影响卵巢癌的发生。孕激素可能是卵巢癌的保护性因素,所以口服避孕药和怀孕(高孕激素状态)可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而雌激素和雄激素可能对卵巢上皮细胞有刺激作用,从而增加卵巢癌发生的风险。
四、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妇女较从来没有母乳喂养的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明显降低,母乳喂养18个月或以上的妇女与从来没有母乳喂养妇女相比,患卵巢癌的风险可降低34%。
五、妇科炎症可能增加卵巢癌发生的风险有研究证明炎症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炎症相关血清标志物如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水平升高已被证明与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相关。盆腔炎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显著的炎症过程,涉及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研究表明盆腔炎可提高卵巢癌发生的风险。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能增加卵巢癌发生的风险PCOS患者表现出异常的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LH、雄烯二酮和雌酮显著增高,FSH显著降低。LH释放脉冲频率增加,可能导致 LH持久性刺激卵巢,卵巢雄激素分泌增加和卵泡成熟障碍,从而促使卵巢癌发生几率增加。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增加卵巢癌发生的风险子宫内膜异位症被认为可以增加卵巢癌发生的风险,虽然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提出,慢性炎症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植入,导致恶性病变转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抗孕激素作用,也可以降低潜在的孕激素保护作用。
八、高脂饮食和肥胖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研究数据表明,食肉多与食肉少的女性相比,卵巢癌风险增加;相反,多食蔬菜水果对卵巢癌发生具有预防作用。肥胖可能会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体重指数(BMI)>30 kg/m2和卵巢癌发生密切相关。另有相关研究认为咖啡与糖可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 而饮茶对卵巢癌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且随着饮茶时间的延长,其保护作用越强。其他饮食因素如纤维素、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等均被认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但目前尚未定论。
九、使用滑石粉可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研究表明使用滑石粉可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原因可能是其环境毒素可以进入生殖道向上迁移通过子宫和输卵管进入腹腔,危及卵巢。20世纪60年代滑石粉被认为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在随后的动物和人类身体中研究表明,滑石粉沉积在女性生殖道不仅可以达到卵巢,而且还在卵巢肿瘤中发现滑石颗粒。
十、子宫切除术和输卵管结扎手术都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不包括卵巢切除或输卵管切除)可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输卵管结扎的妇女较没有输卵管结扎的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明显降低。此外,输卵管结扎术和口服避孕药结合使用,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烦请亲们点个赞加个关注哈!!!
参考文献
[1]邵婷,陈秀玮.卵巢癌的病因假说及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9):8894-8897.
[2]王禹涵,李佩玲.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2):1966-196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