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体操来源,有何美学意义?话说还有政治背景?

广播体操被称为“国操”,是国家的动作仪式符号。从1951年国家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到2011年的第九套广播体操,走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培育了几代国人的成长。她不仅仅是一项健身强体的群体运动,更成为新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她不单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还造就了人们的健康与幸福。特别是国人寿命的延长,广播体操的推广功不可没。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观照第九套广播体操,那么人们就不难发现,第九套广播体操除了它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它将音乐美、建筑美、仿生美、时尚美、运动美、舞蹈美、形体美、韵律美、诗意美等融为一体,如果我们让学生懂得和欣赏广播体操的美,乐于参加这项运动,并陶醉其中,那么,广播体操的功能将大大超出运动本身,它的美学价值也随之充值乃至增值,令参与者获得多层次、全方位的审美享受,并得到身心的愉悦与满足。
  1、运动之美
  广播体操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毫无疑问,它的设计、编排首先是满足体育锻炼的功能,换言之,它的最基本特征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第九套广播体操作为一种徒手体操,它以“科学简便、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为原则,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专家认为,广播体操对锻炼者产生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传导系统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这些都奠定了美感产生的基础。
  无论你参加该项运动的动机如何,只要你动起来,只要你去做广播体操,你就会美起来,而且美不胜收。因为,运动本身就充满美感,随着节拍、韵律而运动起来,身体姿势变化无穷,运动者浑身都散发出一种健康之美、青春之美、力量之美、活力之美。这使我们联想到古希腊著名艺术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这尊男运动员塑像标志着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虽然只是一个掷铁饼的动作,一项运动的普通动作,尽管只是一个简单动作的定格,但是,整个作品的运动之美油然而生,特别是人体的姿态美、体格美、线条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民体育出版社图书复终审部主任、责任编辑刘沂女士,负责第六、七、八、九套广播体操的编辑工作,从1981年到2011年,在长达30年时间的广播体操编撰过程中,刘沂最大的感受,就是广播体操越来越讲究美感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色,前五套广播体操很单调,就是单纯的左右左,但到了第六套就有点不一样了,文革过后,人们已经有了一点美的意识,比如这个转体动作,就是体操的一个造型,你要说它有什么太大的锻炼价值,也说不上,但它摆了一个姿态,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可以说,这种美的感觉,就是运动美感。相反,如果是静止的、呆板的、死寂的,只能给人一种木然、纳闷,甚至窒息的感觉,何美感之有?当然,影响运动美感的要素,在广播体操里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和动作力度等四个方面,因此,要突出运动美感,在做广播体操时就要把握好、表现好这四个要素。
  2、节奏之美
  节奏,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运动与艺术最典型的共通之处就是大家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具备节奏感,不同的艺术形式,节奏表现的形态不尽相同,音乐的节奏主要表现为声音高与低、快与慢,绘画的节奏是用色的浓与淡、疏与密,相比之下,广播体操动作中的收与展、曲与直、弯与伸等都是节奏的符号,给人一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节奏是一切运动的外部特征和灵魂,自然也包括广播体操。
  第九套广播体操一共分9节,分别是预备节、原地踏步;第一节、伸展运动;第二节、扩胸运动;第三节、踢腿运动;第四节、体侧运动;第五节、体转运动;第六节、全身运动;第七节、跳跃运动;第八节、整理运动,共计用时4分45秒。从整套广播体操而言,伴随着富有动感和节奏的音乐,表现出丰富的肢体语言,它的整体节奏感是舒展、起伏的,过程有快有慢,有张有驰。如果说,伸展运动、体侧运动比较舒缓的话,那么,体转运动、跳跃运动就比较急促,由此而形成一种张驰有致、刚柔并济的格局,给人一种自然流畅、自由洒脱的美感。
  如果从单一节的运动来看,不同的动作也形成不同的节奏,重复而不显得单调,整齐而不显得呆板,例如,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它的动作变化层次表现为左右开弓、上下联动,收放自如的节律,这种对称、均衡、移动的动作,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协调、和谐、悦目。很难想象,一组率性随意、杂乱无章的动作会产生美感?
  3、音乐之美
  在第九套广播体操中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全程的背景音乐和口令,一是指配合某项动作的声响。在背景音乐方面,传统的广播体操给人总体印象是“雄壮的音乐+嘹亮的口号”,第九套广播体操,在背景音乐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首次选用了欢快、激昂的交响乐,雄浑而大气,具有强大的号召性,充满力量与震撼。同时,在过去的激昂、铿锵的基调上,加上了柔美、抒情。风格也显得轻快、喜悦,让人感觉到一种贴心的亲和力。另外,在口令方面也一改传统,把男声换成女声喊口令,清脆悠扬,大气雄厚中带有轻盈,更显得明朗、亲切、柔和,达到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可以说,在声响的运用上,第九套广播体操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多节的动作中突出声响的元素,包括预备运动的原地踏步声、第一节伸展运动的双手拍打腿部的声响、第七节跳跃运动的踢腿和并腿声,其中,声响效果最丰富、最明显的是在“体转运动”这一节,一组动作就有左右4次的拍掌,全节一共出现十六次的掌声,短促、整齐、清脆、响亮,这组掌声不仅拍出了响声,也拍出了激情,还拍出了斗志。正是这组掌声,把整套广播体操的音效与情绪推上了高潮。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出现这样一段音效,那么,这套广播体操的美感将会大打折扣,或者黯然失色。   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研制组副组长张平认为,由广播特性而带来的音乐美感,是第九套广播体操的一大亮点,给人视听的审美享受。“在音乐上,它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融入了击掌和发声的新元素,人们在广场锻炼可以随着口令喊喊,内心也可释放,从而达到人声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效果。”
  我们也把广播体操所体现出来的造型之美理解为音乐之美,因为有艺术大师曾说过,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同样的道理,广播体操的不少造型堪称为一种建筑理念的物化,同样给人一种音乐之美。例如,第四节的体侧运动,上半节,在弯腰动作完成后,接着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下半节变为右手向上,左手向下,这样,对称中有错位,就像建筑中错落有致,也像音符的高低音,而且高低错落,浑然天成。
  同样道理,我们也把广播体操的造型、构图之美,归入音乐美感。你看,体侧运动,左右手随着弯腰,在头顶划出半弧型,就象在天空画出一道彩虹,如果说,体侧运动只是个半弧型的构图,那么,全身运动的左右手在上下摆动,就象是画出了一个圆圈,仿佛是太阳、是地球,能不美吗?
  4、时尚之美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潮流;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都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所谓的时尚,就是一种审美潮流影响下而形成的人们审美共同追求、审美价值取向的同质化,就是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流行,多表现在语言、音乐、运动、服饰、装修等领域,如流行语、流行音乐、流行色等,都具有标签的意义,同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比如服饰、头饰,改革开放初期流行喇叭裤、留长发等,曾经引领了一时的风骚,但是一段时间后就被牛仔裤所取代。
  在广播体操中,有不少的动作就蕴含着时尚的元素,例如,第一节伸展运动中的握拳下蹲的动作,就是借鉴时下流行的“健美操”或者“篮球宝贝”的动作,略带矫情的韵味,很有时代美感。又如第七节跳跃运动的叉腰动作,跟欧美流行的“踢踏舞”十分相似,爵士风格特别鲜明。再如体转运动中转体击掌的动作,纯粹就是俄罗斯高加索民族舞蹈动作的灵活植入,也显得风情万种,浪漫可人。
  成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教师李德华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美感主要源于它的时尚性,“第九套操是一套时尚的体操,可观性非常强,画面感也很到位,把人的线条展示得非常漂亮,因此,绝对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特别是爱美女性的追捧。”李德华还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不仅 “好看”,而且“好听”,因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音乐、口令也分外时尚,动静结合,告别了传统单一节拍和口令的枯燥乏味。“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更多时尚元素的加入、健身理念的融合与美学享受的特点,让大家多多动起来,这样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从仿生学的角度看,广播体操的不少动作就是某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模仿,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就象“鲜花绽放”,第二节的扩胸运动就象是“大鹏展翅”, 第三节的踢腿运动就象雄鹰“一飞冲天”,这些动作都蕴含着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现代人的活力以及张扬的个性。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生物的生命律动都是一样的,只是动作的方式、节奏、力度有所区别而已。因为,生命力总与美感同在,有生命力就有美感。
  苏格拉底说过,“美,就是通过听觉和视觉而感到快乐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观照的话,那么,第九套广播体操可以说就是一种美的东西,给人予视听的美感。培根也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毫无疑问,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审美价值就是定位为一种优雅行为,是高于形体、颜色的最高审美境界。每天做一次广播体操,就是一次美丽的约会,获得一次美的享受。朋友,你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