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气滞血瘀在症候上的一些表现:气滞,也就是气行不顺,在身体上就会出现身体各个部位的疼痛,尤其像是一些点状的疼痛,比如胸闷胸痛、头痛、四肢关节酸痛、胸胁胀痛、小腹胀痛;而血瘀呢,通常就会表现为脉沉弦,胀闭刺痛,拒按,肿块,在身体上的症候就会表现为舌头有紫斑、嘴唇发紫等等,女性血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月经有血块、痛经、月经量少等等。我们经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顾名思义就是有东西堵住所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生活习惯的累积,经常熬夜不爱运动,所以这也几乎注定了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气滞血瘀的体质,会容易胸闷、急躁易怒。
所以介绍一味中药,既是中医常用品之一,也是农村的山谷、河边、树荫下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这味中药温通气血之力较强,能行气活血,适用于气滞血瘀以及月事不畅,还能开胃消食以调养脾胃,它就是中药莪术。
中药莪术是姜科植物莪术或者温郁金的干燥根茎,主要以长江流域以南等地多见,可于秋季或者冬季采收,以颜色洁白、味苦者为佳,颜色灰黄者次之。
莪术是自古至今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医认为它能辛散、温通,既能行气又能活血,尤其适用于气滞血瘀日久者,并常与中药三棱同用。中药莪术温通气血,还能同月经,尤其适用于因血瘀而月事不畅者,如果因长期的情致失调导致肝失疏泄而血瘀痛经者,常与中药川芎和当归等同用;若果因寒气而致瘀血者,常与温热的中药高良姜等同用;如果体虚而有血瘀者,常与补益气血的党参和黄芪等一同使用。
中药莪术能行气,还有开胃消食以调养脾胃的作用,如果脾气不足而脾胃运化失调,从而食积不消化,可用莪术与中药三棱和木香等同用;如果脾气虚弱而经常腹胀腹痛者,可与中药党参以及白术一起使用。
除此之外,中药莪术活血行气还能运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疼痛,内外均可用。一般来说醋制的莪术活血祛瘀的能力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莪术活血化瘀之力比较强,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经期量多者以及孕期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综上可见,中药莪术的活血等药用价值很高,因此带动了它的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良药,还是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发家致富的依靠。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首先,我要对气滞血瘀做一个说明,气滞血瘀其实包含气滞和血瘀两种病理状态,气滞是指的气的运行受到阻滞,血瘀是指血液运行瘀滞不通。气滞和血瘀常常相互影响,同时出现,因为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与气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肝脏,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气的运动变化),所以当肝脏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气滞。
气滞血瘀的基本治疗方法是行气活血。具体运用什么方剂和药物最好,需要根据气滞血瘀的部位而定,但大多离不开疏肝行气。临床最常用的是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具体方剂名及治疗部位简述如下:
通窍活血汤主要用于头窍部位的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心胸部位的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主要用于胸膈以下(上腹部)的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主要用于小腹部位的气滞血瘀。身痛逐瘀汤主要用于周身肌肉关节的气滞血瘀。当然,临床上要根据气滞与血瘀的偏重情况不同,或加强理气,或加强活血,上述方剂根据气滞血瘀的部位可以灵活加减使用。
从中药方面来讲,行气的常用药按药性来讲,偏温的有陈皮、青皮、香附、柴胡、厚朴、木香、乌药等。偏凉的行气药有枳实、枳壳、川楝子等。
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就很多了,如川芎、玄胡、桃仁、红化、姜黄、丹参、赤芍、丹皮、川牛膝等。
(关注小柴胡,了解更多中医知识)@大家健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