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发病就晚了,后遗症很多,发病前会有哪些“求救信号”呢?

我们常说的脑溢血在临床上也叫做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很多的群众经常会把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等概念混淆。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脑卒中的概念,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主要的临床类型,它包括脑出血与脑梗死,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范围。脑卒中的表现多以缺血与出血为主,病情发病突然,累及的脑组织也以局限性和弥散性为主,且均会对脑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弄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后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什么叫脑出血、脑出血发病之前都有哪些特异性的表现?哪些人更容易罹患脑出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高风险人群又该如何预防此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

脑出血的临床概念简单的讲就是脑部血管出血,在脑部血管中特别是一些微血管在例如高血压以及其他血管疾病存在的情况下使薄弱的小动脉血管发生破裂,此时血管内的血液会进入脑组织之中。由于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封闭性的结构,血液的渗出与组织液的积累会打破大脑内压力的平衡从而会部分结构遭受到压迫发生被动性移位。除此以外血液的渗出还会导致需要供血的组织缺氧坏死,导致细胞内的一些酶或者其他有代谢性毒素的释放进一步损伤出血区域的脑细胞。

压力的改变与组织的移位甚至毒素的损伤便会引起大脑调控的紊乱与损伤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改变。

那么脑出血都会有哪些特意性的表征呢?脑出血的症状通常都是突然发生的,给我们反应的时间很短暂因此缺少一些早期特意性判断的指标。根据脑出血位置的不同影响脑部区域自然也不相同。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在不同部位发生出血后的一些可能性表现。

1、脑叶出血:大脑内部有很多的“沟壑”这些脑沟将我们的大脑分为四个区域,这些区域也叫做脑叶。脑叶的出血在临床中约5%-10%。出血的部位常常集中在靠上的脑叶部分如图中的A。 脑部被脑沟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神经,分别负责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以及体感思维的功能。如果不同的位置发生出血必然后引起相应区域负责的功能失调甚至丧失。例如在额叶区脑动脉出血后会导致患者丧失语言、出现偏瘫的情况;如果颞叶出血会导致患者发生癫痫,丧失听觉;如果枕叶出血患者视觉会出现缺损的现象;如果顶叶出血患者会出现全身感觉障碍、轻度偏瘫的症状。2、常见基底核区出血:基底核区是大脑髓质内的核团的总称,该部分包含壳核、丘脑尾状核等部位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共同负责机体的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等功能。这其中B: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脑出血的50-60%,该区域出血后会引起患者机体对侧部位发生偏瘫,导致患者全身的感觉丧失,甚至还会伴有同侧眼球偏盲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典型的眼球无法向对侧方向凝视以及语言丧失的情况。当出血部位发生在C处的时候也就是丘脑出血,患者除了具备与壳核出血相同的偏瘫以外,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颤抖症状。出血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丧失语言能力、精神认知异常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人格发生改变。基底核区的出血则相对更为常见且严重。3、脑干出血:脑干是连接大脑与脊髓的关键枢纽部位,该处神经分布较脑叶、基底核区域少。但是组成脑干部位的脑桥与延髓却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发挥重要的调节反射作用。如果此处的出血影响到神经中枢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引起心脏波动、血压的严重障碍。C:脑桥部位的出血在临床中约占10%,脑桥大量出血后可能会累及负责调控呕吐、体温、呼吸、躯体运动的第四脑室,可迅速引起患者立即出现昏迷、高温不止、剧烈性呕吐、四肢瘫痪以及大脑强直发作等一系列症状,反应迅速危害严重。如果出血量较少患者通常无意识障碍多表现为机体交叉性的瘫痪以及眼球凝视障碍。D:小脑出血,同样小脑出血在临床中与脑桥出血同样常见,但是小脑出血要远比脑桥出血严重的多,临床上小脑出血通常以上动脉破裂所致。如果小脑处爆发性出血,患者会毫无症状的发生昏迷,并且很有可能在数小时后发生死亡。因此无论脑部的何处发生出血,少量出血可能会累及视觉、听觉、全身体感以及意识障碍方面的异常;如果大量出血很可能会使患者即刻发生昏迷并且有危及心跳、呼吸甚至生命的危险。

虽然脑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20-30%,但是其急性的病死率却高到30-40%。所以脑出血一旦发生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时间很短暂,我们需要立即就医为患者争分多秒尽全力抢救患者生命。

面对如此急性且凶险的疾病我们到底如何预防此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从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发现,脑出血的高危患病年龄多集中在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发生,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患者在发病前多存在情绪激动以及某些活动中情况下发生。因此对于高危年龄的群众如何控制血压如何调节情绪对预防脑出血有着积极的作用。

1、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血压是引起包括脑出血、脑血栓甚至脑梗死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在我们的脑部脑内动脉血管不同于我们心脏处的动脉,脑内动脉的外层结缔组织较心脏动脉少所以缺乏相应的弹力。高血压的存在会导致脑内多处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改变,从而整体影响了动脉壁的稳定,如果患者多年处于高血压状态且没有合理的降压处理,动脉很可能在多年的影响下发生玻璃样变形甚至坏死,或者在动脉处形成微小的血肿、血块。

一旦患者在情绪高亢、兴奋状态下很容易诱发纤维样、坏死样以及微血管瘤发生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患者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于中脑年人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之内是减少脑出血以及其他脑血管病的根本所在。

除了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积极服用降压药以外还有哪些小妙招可以降低脑出血的风险呢?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以下小建议或许对于减少脑出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足饮水:当我们在日常饮水不足的时候,我们的血液会逐渐变得粘稠粘稠的血压会促进血压的增高。所以在睡眠之前、早晨起床以后保证足量的饮水对于改变体内环境降低血压有很大的帮助,也减少了脑出血发生的危险。不蹲便:中老年朋友如果有便秘、高血压的存在最好采用坐式马桶排便,尽量不要使用蹲姿排便。人体在蹲姿的情况下会挤压我们的下肢血管,如果存在便秘或者干便的存在,屏息用力的瞬间会使血压急剧上身,对于长时间患有高血压血管可能存在异常的群众脑出血的风险是特别大的。所以一定要合理控制血压、积极纠正便秘,改进排便高危姿态。保持情绪稳定:所谓30而立,40不惑,50而知天命对于年龄较大的群众而言我们要学会看淡一切。做到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避免因为日常繁琐小事而过度喜悲引起情绪波动异常,引发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脑血管有着积极的作用。注意饮食“无论是从食盐的添加减轻高血压的风险,还是以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减少高血脂、高血糖的几率。从食物的搭配和摄入入手是一门决定我们健康的学问。所以低盐、低脂、低糖对于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可能已经不再是倡议而应该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准则。总结脑出血是一种高风险、高致命性的脑血管疾病,其发作后增大患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的风险,使死亡率大大增大。脑出血的发生通常较为突然与急促,预后的质量与否与出脑部出血的部位、血量以及有无并发症息息相关。如果出血部位发生在脑干与丘脑对脑功能的影响较大预后也就越差,但是相对于脑梗死而言脑部神经的恢复效果较好。所以与其在乎脑出血的早期病症表现,倒不如努力纠正自己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合理控制自己的血压,只有这样我们患有脑出血的几率才能够极大的降低。

脑溢血发病就晚了,后遗症很多,发病前会有哪些“求救信号”呢?脑溢血,冠心病这是比较可怕的,要比癌症可怕,因为癌症从发现到死亡都会有一个过程,最少也要几个月,而脑溢血,冠心病往往发病很突然,没有回转的余地,有的就直接死在家里或去医院的路上。虽然可怕,但肯定会有一些迹象的,比如无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等。

如果身体有了这些不好的感觉,可以提前准备,到医院检查,做一些必要的治疗。但更主要的是预防,这种病,虽然表面看很急,但实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血液粘稠,到血管壁变硬变脆,一般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平时注意饮食的合理,适度运动,学习调控情绪,戒烟戒酒,注意防护外来污染伤害,多喝些高品质绿茶,少吃油腻,烧烤,煎炒烹炸的食物,得病,发病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历史名医扁鹊,就是治未病,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很多人是很排斥的,没病给人家治病,按的什么心,让人容易误解,这个和缓解有关,更主要和自己的健康理念有关,没有科学的健康理念,得病的是自己,受罪的是自己,连累的是家人,影响的是国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