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我国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以直肠癌最常见,其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大部分人群一经发现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年龄、肠道慢性炎症、癌前病变、血吸虫等密切相关。我们要重视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重在预防,同时高危人群应做好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环境因素是影响大肠癌发生、发现的重要因素,虽然对于遗传、年龄这些固有因素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和做好筛查来预防。主要方法如下:
一、饮食应高膳食纤维、清淡为主,避免过多的食用过油、过甜等饮食
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毒素的停留时间、促进排便,有助于大肠癌的预防;而饮食过油、过甜的人更易患大肠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增加新鲜蔬菜、粗粮的摄入,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吃得过油、过甜。二、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
现有研究表明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等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和加工肉类(腌制、熏烤、煎炸等肉类食品)的摄入量与大肠癌高风险密切相关。我们要做到饮食适量,不能过多的摄入。
三、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是大肠癌的高发因素,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的延长,发病率会逐渐增加,而随着戒烟时间的提前和吸烟的减少,大肠癌发病会有所下降。而酒精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长期不加节制的酗酒,我们日常要做到适量饮酒,当然不饮酒最好。四、合理的体育锻炼,注意控制体重和减肥
肥胖(包括腹型肥胖)是大肠癌潜在的危险因素,减肥有助于预防大肠癌。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运动,保持每天的合理运动很重要。
五、做好筛查,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炎症,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对于有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癌等)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和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体检;而对于有黑便、便血、大便习惯和性状等改变的人群,我们更应积极检查。我们可以通过肠镜发现直肠腺瘤和早期癌变,并积极处理,有助于预后。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大家身体健康。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不良情绪等因素环境下,大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节节升高,据统计,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而一个成年人有10%的机会会患上大肠癌,如何“逃离”大肠癌的魔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王磊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就表示,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认为大肠癌是老年病或遗传病,其实从临床上看大肠癌的发生多与后天环境因素相关,其中大肠癌最喜欢“招惹”这6类人。
1、不爱吃蔬果、全谷物类食物
有研究显示,每天多吃10克膳食纤维,可降低10%的大肠癌发生几率,吃的越多降低几率就越大,最为理想的状态是每天保持在25-30克之间。
专家表示,膳食纤维主要是帮助肠道的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中滞留的时间。“但目前多数市民都远远低于这个数值”,据悉,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蔬果和全谷物,例如苹果、樱桃、枣类、笋类、菜花、菠菜等,全谷物类有燕麦、糙米杂粮、全麦面包等,主食中白米、白面加工较精细,纤维素含量越少。
2、不爱喝水
即使吃再多的膳食纤维,水喝的不够也没有用,专家表示,每天喝足5杯水,大肠癌的发病几率将降低45%,现在很多市民都无法达到这个量,尤其是经常坐在空调房间的人。
此外,喝水的时间也很重要,最好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喝一杯水,这样能够促进排便,有利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3、爱吃红肉、加工肉品与烧烤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早就把红肉、加工肉作为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列为一级致癌物,我们曾经在临床上碰到1个14岁就患大肠癌的病人,一问发现机会每天都在吃烤香肠,这么年轻就患大肠癌很有可能“凶手”就出在这个上面。
之所以加工肉会诱发大肠癌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加工过程中化学添加剂的成分,而红肉导致大肠癌的原因在于经过高温烧烤后,会产生异环胺,人体摄入后经过酵素活化,会使致癌基因突变。
4、肥胖
肥胖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比体重正常的人高出1~2倍。其实不仅仅发生在大肠癌上,对于所有肿瘤,肥胖都是一项高危因素,因为肥胖容易引发炎症反应,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基因的癌变。
专家建议,无论处于何种年龄段,最好使自己的BMI维持在18.5~24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36腰、女性不超过30腰。
5.不运动
在临床上,有将近1/4的大肠癌患者发生的原因归因于久坐或者不运动,专家表示,运动不但能够减少肥胖发生,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减少肠道炎症的发生,增加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等。
美国癌症协会就建议,预防大肠癌一定要保持每周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运动类型的选择因人而异。
6、忘记筛查
大肠癌大多数都是因为腺瘤性息肉经过5-10年的时间演变而来,只要在这段时间内,定期筛查,是完全有可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专家表示,对于普通市民在体检时一定要进行粪便潜血检查、肛肠指检、对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进行肠镜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