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该如何发现和预防?

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防病养生的谋略,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是早期的发现和预防。将疾病或其诱发因素控制在初始阶段,最大限度的减少甚至避免其带来对人体的损伤,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心脏疾病也不例外!目前导致我国城乡人群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正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旦出现症状,往往病变程度已经很重,甚至初次发病即可引起死亡(猝死),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更是意义重大。

心血管疾病根据其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疾病和后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指的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孕期外周环境因素导致的胚胎发育异常所引起心血管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云雾病、脑动脉瘤)、先天性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缩窄、马方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有些具有家族性、遗传倾向性,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血缘相关的亲属罹患过,那么胎儿和新生儿在体检时就应注意,其患病的风险较一般人群为高。如果发现结构或发育异常,尽早处理。那么,就有朋友问,现在火爆异常的基因检测能否为我们带来确定诊断呢?其实对于基因的表达,我们目前的认知只能说是冰山一角,致病基因往往也需要外界因素的作用才能表达,而心血管疾病大多是多基因复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很多疾病还不能通过基因检测得以确诊。另外,患儿父母在受孕和孕期受外界因素影响,也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那么,正规的接受产前和孕期的检查,尤其是胎儿超声心动(一般在孕20周后即可)可早期发现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改变,进而终止妊娠或出生后科学治疗。而未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很多心脏结构异常,甚至在此基础上在胎儿期内就可以获得治疗。

后天性心脏病,是指在出生后,由于多种因素(内因: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因素;外因:感染、炎症、创伤等)导致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例如:瓣膜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等。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来讲,吸烟、肥胖、运动缺乏、熬夜、情绪控制不良、高脂肪饮食都是它的诱因,而如果有家族史(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则患病几率更是大大增加,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如果我们的体检再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甚至心电图、超声心动(常见报告显示:舒张功能减低或室壁运动不协调)出现异常改变,则很有可能已经疾病缠身。一旦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就要尽早就医,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再如风湿性心脏病,则是由于感染性链球菌导致,因此发生感染后(长时间发热,伴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链球菌素升高等),正规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继发的瓣膜损害的关键。

总而言之,要想针对性的预防某一种疾病,其实非常困难,因为每种疾病成因不同。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即便是我们医生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但了解自己亲人的健康状况(提示自身高危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的规范体检(婚前、产前、日常)和正规的治疗已发现的疾病(例如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是预防疾病发生或早期治疗的关键,而发现疾病后,乐观的态度、信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是治愈或缓解病变的良方!

您好,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预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从什么地方下手来预防心脏病,导致之后的治疗无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具体给大家说一下心脏病如何预防。

1、定期检查身体。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人,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及时发现一些苗头。对于心脏病的病人最好半年检查一次身体。平时还要检测血压、血糖的变化。

2、戒烟、戒酒

心脏病病人必须戒烟,这是远离猝死一个很重要的措施。研究发现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6倍,而且吸烟与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导致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另外,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摄入过量的乙醇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降低人体正常的心肌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患者来说,酗酒会在加重心脏的负担的同时会导致人体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发生,并相应的也会影响脂肪代谢,还能加快动脉硬化的形成。

3、饮食均衡。

平时吃的食物营养要均衡,少摄入动物油,多吃植物油,晚餐吃的不要太油腻,也不要吃的过饱。少吃宵夜,多补充维生素,吃一些新鲜的时令的水果,少吃垃圾食品。

4、控制体重。

心脏病病人千万不能肥胖,过多的脂肪会导致血脂升高,还会增加心肌的负担,还容易出现高血压,这些对于心脏病人来讲都是雪上加霜,因此,心脏病人要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达不到要主动进行减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