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练传统功夫的,体力肌肉都没有,更没擂台实战,居然自称大师,是不是很滑稽?

被称为大师的人有很多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也有存在虚假的大师。

按中国目前的体系,武术是分为套路,散打,传统三个部分,而在职称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评定办法,有从学术上评价,有从运动成绩评价,也有从社会贡献,管理组织,资金赞助等多方面给于的称号。

运动员的级别是最能体现实力的实战功夫。

例如散打;

国际级运动健将:世界武术锦标赛或世界杯武术比赛中规定的全能或单项。

运动健将: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赛中规定的全能或单项。

一级运动员: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赛及武术学校比赛规定的单项。

二级运动员:全国武术锦标赛及省市级武术比赛中规定的全能或单项。

三级运动员:地(市)级武术比赛中规定的任何拳术、器械、对练共三项

还有就是从学术上去评定,其实有些大师的功夫并不高,但是他们是从事教学培养出著名的运动员,也是一种评价的办法,例如吴彬,李连杰和吴京的师傅,他原来就不是练武术出生,他从小是喜欢足球和体操,上大学考的是举重。但是他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培育非常多的武术运动员。

当然社会是多元化的,如果按专业体系的评价,传统武术,业余爱好者永远是没有办法拿到高荣誉,但是他们却又是社会的基础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群众基础普及,任何竞技体育是没有根基的。这就会推出适合他们的竞技体系,《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竞赛办法》(试行)就是一人很好的例子,这套规则就很适合普通大众,评定一个大师,并不是实战,而是套路的演练,或是他从事的武术行业的年限,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毕竟为普及武术做了宣传,也会得到相应的贡献奖。

当然社会也存在很多虚的头衔,例如余昌华,他有一个头衔是,香港国际武术节,男子散打特别技术优胜奖。这个看起来应是很有干货的头衔吧,其实也是虚假的,我们看下《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总规程》

第七条有关规定;对抗搏击类项目的散打、太极推手和国际手搏(中国式摔跤)、咏春拳黐手、咏春拳自由搏击等采用本队人员自行配对展示本对抗搏击项目的攻防技能。裁判员评分视每组对选手临场攻防技术的默切配合,来判断选手掌握攻防技能是否全面,动作是否灵活逼真,既展示了本项目的技击技巧,又点到为止不伤对手。配对原则上由同重量级别的人员组成;如出现有不同年龄组别的组对,则以高年龄选手的组别计入成绩。

对抗搏击类和技法对拆类项目跟武术对练项目一样,以评分形式进行,满分为10分。

网友看懂了吗,这是演练,不是真打,这是一种商业性的比赛,为了满足运动员的实战头衔需要,设置的一种比赛形式,主办方知道套路的演练现在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没有实战能力的教学者,又要实战的头衔就设置这么一个虚假的赛事,吸引需求者来参加。

有些大师是自封的,是为达到经济收入或其它目的而操作的。也有一些真正的大师,练一辈子功肌肉并不发达,其实习武与建身根本的不同就在于:练建身者能练出一身肌肉,而习或者往往肌肉不明显。原因是建身运动能使肌肉粗壮成块壮,而习练武术的主要以发力快,爆发力突出,即子弹出膛之力,这种训练能使肌肉成条壮组织。所以肌肉不太明显。至于擂台搏击是一种竞技体育。假如一些真正的大师去打擂台的话。即使是战场无敌的楚霸王、猛张飞等,如没有学习专业对抗赛技术与规则的话,也未免一败。原因很简单,就是规则限制了传武的特长发挥。假如跳水运动员与搏击运动员比跳水的话,练搏击的也不可能会赢是一个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