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产生不节制饮食,过食生凉、喜爱辛辣者太多,长期熬夜抑郁焦虑者过多,所以要调理脾胃,少生冷、少辛辣饮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多调节情志、多运动、少熬夜。其实胃痛靠的是三分治、七分养,只要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规律合理,就可以了。
现代人的脾胃因忍饥挨饿、食物低劣而为病者已经很少了,而不节制饮食、过食生冷、偏嗜辛辣者太多了,压力增大、抑郁焦虑者多矣。所以调理脾胃,少生冷、少辛辣饮食,多调节情志就很重要了。
调理脾胃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调理脾胃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调理脾胃没有所谓最快的方法,因为脾胃损伤或功能紊乱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调理也不可急于求成。可以通过规律饮食、保持心情愉悦、加强锻炼、针灸及按摩导引,必要时服用药物等方法来循序渐进地调理脾胃。
1.规律饮食、保持心情愉悦:脾胃功能异常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造成的,所以首先要规律饮食,忌烟酒、辛辣、寒凉、油炸食物,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
2.加强运动:脾主身之肌肉,肌肉的运动对于脾胃功能亦有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有利于脾的运化,使得食欲增加,胃肠运动增强,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3.针灸调理:针灸可以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促进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缓解胃肠道症状,调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可以于医院就诊,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进行治疗。患者可自行对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4.按摩导引:可以通过自身按摩或者进行中医传统功法导引,不仅可以调节脾胃功能,还可以起到通调全身气机的作用。
5.药物治疗:脾胃功能不足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补气养血、温中散寒、健脾养胃的药物来进行调理,如补中益气汤、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大山楂丸等。
消化道肿瘤在疾病早期,可以表现出腹胀、反酸、排便异常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如果长期脾胃不好,应该到正规医院明确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治疗。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马大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脾虚问题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很多朋友表现为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然后请中医看诊确定为脾虚证,实际上,大家对这个病证知之甚少,总想搞清楚脾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朱大夫运用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分析。详细的谈谈脾虚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关联疾病,预防调护的建议。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类经图翼》
首先,中医学中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并不相同,现代医学的脾是外周免疫器官,做一些免疫调节和吞噬衰老血细胞的工作。而中医学的脾涵盖整个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这个功能以“脾主运化饮食水谷”作为基本的体现,脾的功能还包括化生气血,升清布散津液,升提脏器防止脏器下垂,统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等等生理作用。人体自诞生后,就依赖脾不断的运化饮食,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情绪不畅最容易造成脾气受损,脾气虚弱后功能下降就发生了脾气虚证,朱大夫通过临床诊病发现,多数脾虚的人群仅表现轻度的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胃肠功能减弱的功能性病变,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等。脾虚日久就可能发生器质性病变,甚至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生诸多病证或实质性损害。例如水肿,心悸,失眠,黄疸,小儿营养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那么,造成脾虚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病证分类有几种呢?★饮食不节,情志因素是脾虚发生的主要原因,脾位于五脏的中部,按中医学的上,中,下三焦分类,脾位于中焦,因可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类似大地孕育万物,所以说“脾属土”。中医将脾的功能称之为“脾气”或“中气”,脾与胃相表里,中医认为胃为六腑属阳,为燥土,脾为五脏属阴,为湿土,脏腑之间互相配合,脾得胃的燥气而不湿,胃得脾的湿气而不燥,达到燥湿平衡的生理状态。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饮食,就会食滞不消,出现食少腹胀,嗳气打嗝,有酸臭味。脾为胃行其湿气津液,脾虚不能行津液,津液停滞形成脾湿,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干稀不调,或胃肠无力,不爱排便,因湿气在脾,大便常粘腻不爽。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景岳全书》
胃主受纳饮食,脾主运化饮食,饮食在脾胃形成弥散的水谷状态,所以中医常说“脾胃为水谷之河海,气血生化之源头”。脾气上升将精微气血津液水分上输于肺,经肺气宣发布散周身,胃气下降将饮食代谢的糟粕和部分津液向下推动,津液供人体吸收,糟粕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运化可理解为消化的意思。脾胃相互配合无时无刻都在运化推动。运化后的精微气血可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经》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若脾气虚,气血来源不足,就会出现乏力气短,四肢无力,形体消瘦,因脾主肌肉,即便是不消瘦也常出现肌肉松弛懈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脾胃论》
由于脾胃以运化饮食和津液为主,脾气虚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可以理解为饥饱无度,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摄入过多,三餐不定时或无规律。作息时间不稳定,晚上过度熬夜,早上必然起床贪睡,早餐的时间就不固定了。长期以往,脾胃功能必然受损,脾气受损,就出现脾虚问题了。情志因素也是脾虚的常见病因,忧思过度,心事过重,《内经》说“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就会出现气机凝滞不通,脾胃时刻都需要运动,一旦气机结滞脾胃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偏弱,亦是发生脾虚的原因。★脾虚常以脾气虚为开端,进而出现脾阳虚,脾虚湿重等复杂表现脾受致病因素刺激发生脾虚问题,起初以功能性失调为主,例如偶尔那顿饭吃的过饱,消化不良就属于脾气受损的问题,但一般无太大的影响。若持续性的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出现脾气受损,就表现为脾气虚,气虚以功能下降为主,病情进展,气虚发展为脾阳虚,此时阳气的温煦推动力量就减弱,可在此基础上出现阳虚水停,阳虚血瘀等诸多病证改变。早期的脾气虚一般关联不到严重的疾病,仅为消化不良等脾胃症状。后期出现的脾阳虚,脾虚水饮湿邪停滞。脾虚瘀血气滞问题就复杂了,往往会发生在实质性病变,例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黄疸,水肿等疾病。常见的脾虚证有:①脾气虚证:脾气虚运化无力,患者常常出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嗳气打嗝,吞酸腐臭,气虚者“劳则气耗”,悄悄活动后就容易出现乏力气短,周身困重。气虚血亦不足,面色常常暗黄。朱大夫遇到很多脾气虚患者大便不成形却不爱排便,因脾气虚推动无力,胃肠蠕动缓慢而导致,舌淡苔薄,脉弱是脾气虚的舌脉表现。脾气虚的体质可表现为多汗,感受火毒形成疮疖也较顽固,疮疡不爱出头说明脾气虚脓毒无力外托。脾,外通窍于口。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脾虚,面色黄也——《寿世传真》
②脾气陷证:也叫中气不足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而导致,多见于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表现为胃部不适,饮食不消化,气陷后脾气升清无力,气血常不足,伴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有的患者表现为肛门下坠,伴有严重的气短,情绪低落,本证多见于胃下垂人群。气陷则血亦陷,加之脾虚脾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发生女性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问题。③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而来,表现为脾阳温煦能力下降,除了伴有脾气虚症状,多伴有四肢不温,口水多,胃部明显怕冷,呕吐腹泻,遇冷加重,得热缓解。阳虚寒凝血瘀者则出现腹部胀大,鼓之如鼓,腹腔内有积液,肚脐凸起,青筋暴露,阳虚水饮停留,湿邪停滞,阻塞肝胆,出现黄疸。舌淡苔水滑有瘀斑,脉沉细。本证为脾虚重症,可发生于功能性疾病,但更多出现在器质性疾病中,例如肝硬化,重症胃炎,慢性胰腺炎等。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临证医案指南》
④脾虚湿困证: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而导致湿邪困脾,除有脾气虚症状外,还常表现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因“湿聚成痰”,常表现咽喉不利,痰多或梅核气。湿易阻塞气机升降,清气不升,就会头脑不清,整天昏沉沉,因“湿性重浊”,湿邪充斥在皮肤肌肉内,出现形体肥胖或浮肿。本证多发生于代谢性疾病中,例如高脂血症,脾关系到整个脏腑功能,以及津液代谢,气血化源,发生脾虚后可出现的病证较多,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都可发生,临床上,应注意辨证,详细区分。★专业总结和建议脾虚指多种病因刺激下,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而出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情绪不畅,思虑过度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气不足后出现的消化系统紊乱,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进一步可发生脾气陷,脾阳虚,脾虚湿重,上述问题都是脾虚的基本病理改变。脾虚日久,湿聚成痰,形成痰湿证。脾虚日久,脾阳不足,形成阳虚,气滞,血瘀,病机就更复杂,临床上涉及到的疾病也较多,应引起重视。建议:脾虚发生后,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讲“节饮食,慎思虑”是调节脾胃的好办法,要按时吃饭,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好,尽量清淡饮食,细嚼慢咽。饮食注意好是战胜脾虚的第一步。其次要注意情绪不畅的问题,可适当运动转移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思虑过度,为脾胃较轻负担。严重的脾虚问题,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时,要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或通过中医师面诊分析指导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文中参考了经典的中医文献,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参与人体的免疫反应等功能,脾的含血量丰富,又被称为“人体血库”。而脾虚,则包括一系列的病症,比如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型,临床多表现为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发冷,小儿流涎等症状。脾虚的原因也有多种,常见的就是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脾虚的几种分型。
1.脾气虚。这种多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体淡白。
2.脾阳虚。这种多表现为大便稀溏,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欢温暖,喜欢捂按,而且手脚都是冷的,面目无华或者浮肿,小便短小,女性白带多而且色发白,质清稀,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这种多引起久泻,子宫脱垂等症状。
4.脾不统血。这种多见于慢性出血病症,比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还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脾虚,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病症,并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改变的,平时注意时疗和调养很重要,比如没有食欲的时候,喝点米汤,保护脾胃,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而且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要吃一些滋腻,难以消化的补品,吃了之后,不但不能补益身体,还会雪上加霜。再就是适度运动,运动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