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食量大,但是吸收得不好,那就是胃强脾弱的表现,现在我给大家分享二个调理小儿胃强脾弱的方法,一,在宝宝脾弱期间,给宝宝定时定量食物,就要看多大的宝宝来定宝宝的顿数,如果是一岁到三岁的小宝宝一天24小时内,喂四到五次就够了,一天三顿饭。两顿奶,少吃多餐,两顿的奶量不能超过500毫升,三顿饭不能超过300克软干饭,以清淡容易消化食物为宜,平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水果蔬菜,让宝宝白天多运动,多喝温热的白开水,晚上睡眠质量好,那样就会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时间长了,习惯好了,孩子的胃强脾弱就会得到缓解,
二,如果是大一点宝宝,在三岁以上的宝宝,食量很大,脾胃很弱的宝宝就一定要注意了,那就要克制孩子的食物,还是以定时定量来调理孩子的胃强脾弱了,每天24小时,最多四顿,如果偏胖的孩子可以戒掉奶了,就一天三顿饭吃饱,饭里增加一点肉和蔬菜,保持足够营养为宜,平时适当的添加一点水果,让宝宝白天多运动,多喝几次温热的白开水,晚上睡眠质量好,时间长,宝宝就会调理过来,但是大小宝宝都要注意保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生活习惯好了,胃强脾弱的宝宝就会调理过来,《切忌暴饮暴食,切忌宝宝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吃零食,那样会增加孩子的负荷量,引起孩子不消化,引起更一步的恶化》我是做十五年月嫂阿姨的经验,大小孩子都带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谢谢邀答。
宝宝胃强脾弱是绝大多数妈宝喂养宝宝过程中的烦心困扰。
借此机会,向大家普及一下宝宝胃强脾弱该如何调理的一点临床经验。先说说宝宝的“胃”。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容纳和消化功能。一岁半以后,宝宝能单靠食物吃饱肚子了。但不能看到宝宝胃口好,什么食物都能喂进宝宝肚子里,看着宝宝白白胖胖的。可随着时间的进行,宝宝的胃口越来越不如以前,吃的少或不想吃,甚至喊着追着哄着喂给一点点饭,这时的宝妈还没意识到,这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
脾失健运,小儿脾胃纳差,慢慢地宝宝的肚子就会“凸显”,身上却越来越瘦,且面色渐渐萎黄等等。
调理方法:
懂得食疗,会给宝宝制定辩儿适用,条件、时令等食谱非常关键。这要宝妈与有经验丰富的营养配餐师和前卫幼儿保育师协同制定等。
再有,不论何种喂养,半流质饮食是相对较好的,还要遵循老人说的,宝贝喂养不可过于好,留有三分饥与寒。
最后最好的方法是我朋友家的“药食同源”制品,周围人谁用谁知道好的不得了,宝宝胃强脾弱根本不是个问题。就因不能大众化,所以,对这个提问真不知该怎么说了……
我想让小孩子从小(3、4岁)就开始学中医,应该怎样培养?
儿童学中医打基础非常有用,先把黄帝内经原文与汤头歌诀和医学三字经和一些什么的背的滚瓜烂熟,长大一点慢慢理解下来,再慢慢了解一下各个中医大家的思想如倪海厦 刘力红 卢崇汉 之流。
谢谢这位家长,作为一名中医,我很开心看到有家长这么用心的培养孩子学中医。
学中医,动则言“黄帝内经”、“伤寒论”、“汤头歌诀”……等等中医经典,肯定是正确的,绝对不会犯错。
但是我想说的是,正确,但不代表适合孩子。真不适合孩子。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适合用于孩子的中医教育启蒙。
中医源于生活,带着孩子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开始。比如,五行,或是温暖的,热的。水,用来浇花草树木,可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可以润泽干枯的土地,水过多也会导致植物烂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都是生活现象,带着孩子通过现象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进而认识中医。
带孩子认识中药,中药里面有很多都是食物,蔬菜。身边的草丛里也有很多中药。也可以带着孩子栽种盆栽,比如、薄荷、菊花、牡丹、荷花等等。
现在很多省份都有推行中医药教育进校园。还专门编写了教材,通俗易懂。可以买回来作为启蒙教材。
另外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真不要拿着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拿着古代大医家的故事去绑架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中医,感知自然,这样孩子是会喜欢中医的。这个很重要。不少做传统文化的,非常偏执,自己都没搞清楚,就来教孩子,搞思想禁锢,这个问题要重视和警惕。
另外,家长自己的学习也很重要,不然没法教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孩子对生活和自然的觉知力,非常重要。
等孩子大一点了,也喜欢中医了,可以读诵一些歌诀文章。带孩子去中医诊所看看,让他对中医中药有更直观的认识。逐步引入学习。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医不是万能的。中医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
就像有前辈讲的“中医骂西医那是没知识,西医骂中医那是没文化”。不要走极端。西医也是了解世界的工具。
我曾见过,一个很灵巧的小孩子,由于他父亲的缘故,拜了一位中医师父,经常严厉苛责要求背诵古文。很是心疼无奈。
从生活中学中医。我也有师父,我跟师父的时候也已独立看病了,可对生活现象很无知。后来师父再一点一点纠正。师父让我去感知。让我去观察煮药。观察野外药物的形状。从而点滴积累,逐渐恢复感知力。
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教专业老师。
希望对您和孩子能够有所帮助。
保护好孩子,呵护好孩子的觉知力,观察生活现象,让他喜欢中医,这很重要。
至于背诵经典,那是以后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