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保守治疗胆息肉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  


一、方剂: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和养身/

在当前广泛使用B型超声诊断仪和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胆囊息肉是一个经常被诊断的疾病,其检出率约在4%左右,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胆固醇性息肉:此类胆囊息肉最为常见。它的体积常在1cm(公分)以内,并有蒂。结集的胆固醇结晶体沉积在有小蒂的息肉的粘膜上,表现为多发性息肉,息肉的表皮脱落至胆囊腔内之后,有可能成为胆囊结石形成的核心;

2.炎症性息肉:可以单发或多发,体积常小于1.0cm(公分),常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

3.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属于真性的肿瘤,可为单发或多发,体积自0.5公分至2公分,有时可以大到充满整个胆囊腔。腺瘤性息肉可合并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一直被认为是潜在的恶性病变,可发展成乳头状腺癌。它可发生出血、坏死,有时可脱落至胆囊腔内,引起后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

二、胆囊息肉的症状与诊断

胆囊息肉可以没有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炎性息肉或多发症性息肉,若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往往症状较突出,可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

1.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2.腹胀、腹痛、发热、右上腹压痛等;

3.上腹部绞痛、黄疸等。

症状的轻重与息肉所在胆囊部位及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有关。

胆囊息肉的诊断:以B型超声波检查最为准确。

三、胆囊息肉的治疗

1.B超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直径在0.5公分以内者,常为良性息肉。如无症状,不需治疗。但每隔半年左右要复查B超,观察息肉的动态变化。

2.若息肉的直径超过1.0公分,则有可能恶变,应选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摘除胆囊。术后应将摘除的胆囊息肉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

3.对于胆囊息肉不论是单发还是多发,若并有胆囊结石(也不论是单发或多发),如果症状明显,经常出现腹痛、发热、消化不良,应及时摘除胆囊(首选腹腔镜摘除术)。

4.胆囊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食物及暴饮暴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