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入五脏养生法是怎样的?

具体为: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比如白萝卜、银耳等白色食物可以润肺;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可以补肾。
五色入五脏 不能机械运用
“五色入五脏”理论最早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可以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联系起来。所以便有了酸味、绿色入肝;苦味、红色入心;甘味、黄色入脾;辛味、白色入肺;咸味、黑色入肾的说法。
但是,现代人对“五色入五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自然界的果蔬五颜六色,其颜色变化既与阳光雨露有关,又和生长环境有关,甚至与现代生物科技有关,如果只简单认为一种颜色固定对应一种脏器,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有人认为黄色的彩椒补脾,红色的彩椒补心,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还有人说红色食物补心,那我就多吃红辣椒,结果导致满脸长痘、口疮、便秘,说明这种“补”法也是错误的。
对“五色入五脏”的理论,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把食物的“五色”与“五味”结合起来,再把食物的寒热性质考虑进去,就能使其正确地发挥作用。比如,红辣椒虽然色红入心,可以振奋心的阳气,但它性热、味辛辣,辛入肺,所以大量食用会导致肺胃热;绿色食物对肝胆系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苦瓜虽是绿色,但其性寒、味苦,苦入心,所以主要的功效是清心泻火;再如大枣虽然是红色,但其性温、味甘,甘入脾,所以红枣主要的作用是补脾益气。
日常生活中,除了人人喜爱的“绿色”食物,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其他颜色食物:希望强壮心脏的朋友可以多吃红葡萄、山楂;养护脾胃可以多吃黄豆、玉米;润肺养阴可选白萝卜、白菜;补益肾精可选黑豆、紫菜、紫茄子等。
通过介绍,我们知道了虽然讲究五色养五脏,但是不同的时候也是有具体的特例的,不然一概而论,我们希望中医的精华可以被不断的解读和应用。

中医对“胃、脾、小肠、大肠、肾 ”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的藏象学说中,将人体的脏腑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所谓“五脏”,即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及女子胞(子宫)。 胃,属腑,又称胃脘,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以下几方面: (1)主受纳、腐熟水谷:即胃能接受容纳食物,并能将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所以,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以降为和: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除将腐熟后的食物推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外,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 ,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影响食欲,而且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闷胀以及大便秘结等。 中医对“脾”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脾属脏,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里。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动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 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 中医对“小肠”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小肠属腑,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能保持一定的时间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小肠将消化好的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另外,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大小便正常; 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小,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功能失调,即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中医对“大肠”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将大肠归属于腑。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另外,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与人体内的津液有密切的关系。当肾虚津液不足或肠胃积热灼伤津液时 ,均可使大便传导不利,使大便干涩,引起便秘。 中医对“肾”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肾属脏,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主骨生髓,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肾开窍于二阴(外生殖器和肛门),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

发表评论